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語文知識點 > 高考語文知識點全匯總 1

          高考語文知識點全匯總 1

          來源:網絡轉載 2023-11-08 18:06:01

            基礎知識

            一、官職名

            【爵】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總理全國政務的人。也稱相國,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逐漸成為虛銜。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是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兩漢時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后廢除。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主要負責接受表奏及向中書門下傳達帝命;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家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

            【節度使】中國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境內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

            【經略使】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逐漸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二、禮儀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群臣面向北。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一指讓位于賢,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古代一種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座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秦漢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实劬蹠撼,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作“南面”,稱臣叫作“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擁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利。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但體未及壯,還比較年少,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等食品,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乘車是以左邊的位子為尊的,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表示對賓客的尊敬。《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的尊敬。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死】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①“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②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③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三、教育科舉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拔人才,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稄埡鈧鳌:“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東漢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科舉】從隋朝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隋文帝時僅有策問,隋煬帝時開考十科。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等。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制(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等。

            【童生試】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考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官辦的府、州、縣學學習。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考中者均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都烂梦摹:“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指中進士。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的范圍。

            【序】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庠】周代學校的名稱。古人常以庠序稱學校!睹献·寡人之于國也》:“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的教學內容都是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院。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稄埡鈧鳌:“因入京師,觀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東林人士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當代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如今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

            四、天文歷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偻豕次荒甏渭o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②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鄹芍Ъo年法。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1911年。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④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揚州慢》“淳熙丙申”中,“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è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傩驍导o月法。如《<指南錄>后序》“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②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庾信《<哀江南賦>序》:“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歷十月。

           、蹠r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歷十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①序數紀日法。如《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墻。”“三五”指農歷十五日。

           、诟芍Ъo日法。如《崤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崤。”“四月辛巳”指農歷四月十三日。

           、墼孪嗉o日法。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芨芍г孪嗉嬗梅。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偬焐o時法。古人最初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昃、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诘刂Ъo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現代紀時的對應關系表

            天色紀時

            地支紀時

            現代紀時

            夜半

            子

            23~1點

            雞鳴

            丑

            1~3點

            平旦

            寅

            3~5點

            日出

            卯

            5~7點

            食時

            辰

            7~9點

            隅中

            巳

            9~11點

            日中

            午

            11~13點

            日昃

            未

            13~15點

            晡時

            申

            15~17點

            日入

            酉

            17~19點

            黃昏

            戌

            19~21點

            人定

            亥

            21~23點

            天色紀時與地支紀時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別稱。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鑼鼓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五更與現今時間比較表

            夜間時辰

            五夜

            五更

            時間

            黃昏

            甲夜

            一更

            19~21點

            人定

            乙夜

            二更

            21~23點

            夜半

            丙夜

            三更

            23~1點

            雞鳴

            丁夜

            四更

            1~3點

            平旦

            戊夜

            五更

            3~5點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歷以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節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個戊日!队烙鰳·京口北固亭懷古》:“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五、地理名詞

            【西河】秦、晉之間的一段黃河,古稱“西河”。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妒酚·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冻啾谥畱稹:“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稉P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漢以來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赌咎m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稱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哆^秦論》:“南取百越之地。”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蹲笾乙愎菔隆:“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稄埡鈧鳌:“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三都】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今河南南陽)。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和京都長安。

            【兩都】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詞。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主要建都于自認為是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九州】相傳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的一般說法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如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赤縣神州】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妒酚·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中原”指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四!繀⒁“海內”條。指天下、全國。如《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

            【六合】天地四方。如《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指“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國】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國的區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如《張衡傳》:“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

            相關推薦:


            高考語文知識點匯總


            高考語文:4條常見標點符號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收藏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scgzkg.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青青草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三级片|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无码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麻豆国产原创中文AV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有码在线|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欧美综合中文|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 人妻无码中文久久久久专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 97性无码区免费|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一|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人禽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ⅴ无码中文字幕 | heyzo专区无码综合| 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第一页|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 波多野结衣AV无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有码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最近完整中文字幕2019电影|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