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什么時候設立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3-01-31 20:22:15
內閣制是建立于明朝永樂帝朱棣時期的皇帝的非法定的咨政機構,后來權力逐漸增大,逐漸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有利于皇帝將軍政大權集中于手上,使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1明朝內閣制的實質是什么
君主專制的加強的產物,皇權政治的派生物。 明朝內閣制的特點: 人員由皇帝任命,屬于廢丞相的產物,不參與國家決策。
初期,明朝內閣只有擬票權沒有決策權中期,明朝內閣權利急速擴大,在張居正時代達到頂峰,權利在六部之上,內閣首輔成為實際上的丞相后期,自張居正死后,歷代內閣首輔吸取教訓不敢攬權,有的閣臣甚至將內閣權利完全放棄,導致宦官失去制衡,后期內閣權利有限。
2明朝時期內閣的職責是什么
咨議——內閣閣臣原只備顧問。但仁宗立宣宗、宣宗迅速平定漢王朱高煦的叛亂、曲赦趙王朱高燧、調免陳山以至舉任官員、捐免租稅等重大國事,均曾向楊士奇等閣臣咨議,然后決策實行。
建言——內閣閣臣近在皇帝左右,便于上章建言。仁宗朝曾特許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密封言事。仁、宣兩朝,楊士奇等曾多次上章建策。閣臣直接向皇帝建言,從而參預國事。
糾彈——糾彈原是諫官的職責。仁宗朝特賜閣臣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繩愆糾繆”銀章,說:“朕所行,未善,當盡言。”宣宗朝楊士奇奏稱“前詔減官田租,戶部征如故”,是彈劾戶部的一例。
決獄——洪武時定制,三法司(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審理重囚須奏報皇帝遣官往決。仁宗曾親諭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三法司決審多濫。詔命三法司“今后審決重囚,必會同三學士同審”。
軍務——成祖時已命內閣閣臣參預軍務。宣宗朝出兵作戰,均由閣臣參決。進士出身的楊榮,成祖朝即受命經辦軍務,與金幼孜扈從北征。進為文淵閣大學士后,隨從成祖出塞,成祖將軍務悉委楊榮。宣宗朝,楊榮首先建策親征高煦,并隨軍出戰。其后又隨宣宗北巡,并曾將兵出擊。
邊事——仁、宣兩朝的邊事,北有蒙古,南有安南。或戰或和,是軍國重計,也由內閣閣臣參預決策。
相關推薦:
高考歷史知識點匯總
2023年春晚歷史考點:節目《一帶繁華一路歌》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