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因素是指什么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3-01-31 08:52:40
生物因素是指影響生物生長、形態(tài)、發(fā)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動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動,屬生態(tài)因素中的一類因素,可分為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種內關系指的是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關系,叫做種內關系。生物在種內關系上,既有種內互助,也有種內爭。
1什么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長、形態(tài)、發(fā)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動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動,屬生態(tài)因素中的一類因素,可分為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
種內關系指的是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關系,叫做種內關系。生物在種內關系上,既有種內互助,也有種內斗爭。
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正相互作用和負相互作用。所謂正相互作用就是生物之間彼此有利或其中一方有利另一方無害,按其作用程度分為偏利共生、原始協(xié)作和互利共生三類。而負相互作用是一方的存在對另一方有不利,包括競爭、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2什么是生物因素的種內關系
種內互助
種內互助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種內關系,表現為同一種群內部個體之間相互幫助,共同抵抗不利因素。
具有明確社會分工的動物(如螞蟻、蜜蜂、獅子、狼等)往往集群生活,群體中有的負責捕食、有的負責防衛(wèi),共同維系種群的存在,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常見的種內互助。
沒有社會分工的動物種群內互助關系也是常見的,例如食草動物羚羊、斑馬等通常集中取食,發(fā)現捕食者后通過叫聲、警惕行為等向其他同伴報警。
種內斗爭
種內斗爭(有時也表述為“種內競爭”)是另一個種內關系,是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為爭奪光照、食物、空間、配偶、權利等發(fā)生的個體相互對抗的關系。
例如,植物為了爭奪陽光、水分、營養(yǎng)物質,個體間相互制約甚至某些植物會釋放有毒化學物質,抑制周圍個體的生長;蟋蟀、雄海狗等為爭奪配偶,以及雄性猴為爭奪“王位”打得頭破血流。種內斗爭激烈程度是由種群的密度決定的,這是因為在資源一定的前提下,種群密度越大個體平均資源越少,更易造成對資源的爭奪。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種內關系:
①同類相食:肉食性鱸魚在水體中沒有其他獵物存在時,會以本種幼魚為食;雄螳螂在完成交配后往往是雌螳螂的一頓美餐,這些現象被稱作“同類相食”。
②種內寄生:生長在大海深處的鮟鱇,其雄性發(fā)育至一定程度,就會選擇一條合適的雌魚,咬破雌魚腹部的組織并貼附在上面,而雌魚的組織生長迅速,很快就包裹住雄魚。最后,雌魚帶著自己體內的雄魚一齊遨游海底,雄魚一生的營養(yǎng)也由雌魚供給,這被稱作“種內寄生”。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