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130個關鍵概念,復習必備!(2)
2022-03-27 16:07:06高考網整理
(二)必修二高中經濟史部分(30個)
1、井田制:中國奴隸社會的一種土地國有制度。出現在夏商,西周時盛行。西周規定一切土地屬于周王所有,周王將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并向周王繳納一定的貢賦。由于土地分成許多方塊,形似“井”字,俗稱“井田”。奴隸主強迫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種。到春秋時由于鐵器、牛耕的推廣逐漸瓦解;戰國時商鞅變法,允許土地買賣,確立土地私有,從法律上逐漸廢除了該制度。
2、均田制:中國封建社會推行的一種土地制度。首創于北魏,北魏孝文帝時(485年)頒布。北魏封建政府將掌握的土地計口授田,男子和婦女都可以領種土地,露田年老身死后還給政府,不得買賣,桑田農民終身不必交還,可以買賣,同時農民要承擔一定的徭役雜稅。此制度僅對無主的土地進行分配,在不觸及地主階級既得利益的前提下進行,有利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北方經濟的恢復,有利封建政權的鞏固。此后北齊、北周、隋、唐都繼續推行,具體方法略有變化。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人口增多、土地兼并嚴重,政府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無法再繼續授田。武則天以后,該制度無法推行,唐玄宗時完全破壞。
3、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少數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農民則越來越多地喪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它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由于土地占有關系不固定,加之土地買賣盛行,必然導致土地兼并現象的出現。土地兼并往往在一個朝代的后期表現突出,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階級力量增強的表現。如西漢末年、唐朝中后期、北宋中期、明朝中后期時,該現象十分嚴重。封建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只能緩和土地兼并的矛盾,但是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就不可能根本解決。
4、自然經濟:指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的經濟形式。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沒有商品交換,是私有制經濟的一種表現,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該種經濟形態農業與手工業緊密結合,典型的男耕女織,其占統治地位的持續時間涵蓋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以及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與商品經濟對立,隨著商品經濟特別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逐步解體。
5、商幫:中國封建社會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隊伍的擴大和商業競爭的需要,區域商人群體逐漸形成,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誼為紐帶、以鄉親相助為宗旨,以會館辦事機構和標志性建筑為場所的商人群體。明清朝時以晉商,徽商等最為活躍,他們活動范圍遍及全國、遠涉海外,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
6、重農抑商政策:又稱“重本抑末”、“強本抑末”。是中國歷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經濟政策,強調要發展和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鞅變法明確規定重農抑商的原則,以后歷代王朝大多執行。該政策是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在封建社會前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到封建社會后期,社會經濟活力壓抑越來越明顯,使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得不到正常發展,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7、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多次下令“片板不許入海”,嚴禁民間從事海外貿易,并以嚴刑峻法懲處違禁者。當時,海外貿易唯一的合法途徑是由官方控制和壟斷的“朝貢貿易”。清初,為隔離東南沿海的反清武裝,朝廷頒布“遷海令”,實行較明朝更為嚴厲的海禁政策,山東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內遷。該政策扼殺了中外交往的正常發展特別是對外貿易推動經濟進步的可能性,使中國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但客觀上維護了國內的安定起到一定自衛的作用。
8、明清手工工場:明朝中期以后,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區發展為獨立的手工業工場,機戶擁有資金和織機,開設廠房,雇傭機工進行生產,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就是早期的雇傭工人,這種“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清朝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有所發展,但到鴉片戰爭前依然始終徘徊在萌芽狀態,由于腐朽封建制度的嚴重阻擾,整個生產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9、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晚清地主階級在內憂外患形勢下興起的一場主張利用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封建統治的改革運動,舊稱“同光新政”。代表人物中央奕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前期以“自強”為旗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后期以“求富”為旗號,創辦近代民用企業。此外籌劃海防、建立近代海軍,舉辦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軍事科技等實用人才。1895年甲午戰爭北洋艦隊的覆滅宣告該運動的失敗。這種沒有從封建制度根本改變的改革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它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展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10、實業救國:19世紀末開始出現、辛亥革命前后流行,主張以興辦實業拯救中國的社會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階級上層的要求,張謇是重要代表,他創辦紗廠、面粉廠等多種企業,興辦學校,企圖實現以實業所得來資助教育,用教育來改進實業,憑實業發展而救國的目標。他認為,實業和教育是國家“富強之大本”。該思想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發揮了積極作用,表現了民族資產階級企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發展資本主義生產的幻想。實踐證明在社會性質不改變的前提下,中國是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的。
11、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從1935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為鞏固統治,應對世界經濟危機,南京國民政府開展了一個旨在全面發展經濟的運動,鼓勵發展工商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這場經濟建設運動的作用不僅是發展了國民經濟,增加了國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場戰前的經濟動員運動。由于這場經濟建設運動是一場由政府號召并組織的、動員各界人士參加的群眾性的經濟建設運動。因此它是一場較為全面、較為徹底的經濟建設運動,對中國近代化有著深遠影響,這一切符合中華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12:、幣制改革:為了防止白銀外流,南京國民政府于1935年實行法幣政策。其內容(一)集中貨幣發行權,以四大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所有支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使用白銀;(二)宣布實行白銀國有,所有白銀限期到銀行兌換法幣。法幣政策是中國法幣史上一次重大改革,防止了白銀外流,穩定了金融市場,促進了物價回升,對刺激生產復蘇起到一定的作用。
13、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運動: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從1953年—1956年底,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于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4、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期間的總路線。規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指導方針,也是改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同步進行的舉措。并根據總路線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從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15、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的全會。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高度評價了真理標準的討論,果斷停止了“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到來。
16、家庭聯產責任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推行的一種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這種責任制使農業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經營管理上的過于集中和單一方式。到1983年全國農村基本實行,人民公社制度隨之廢除,它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17、中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在鄧小平南方講話精神的推動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該體制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又勾畫了該體制的基本框架,到改革開放30年,我國已基本確立。該體制強調了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的基礎作用,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題、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其建立是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使改革開放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
18、新航路開辟:又稱“地理大發現”。是指歐洲15、16世紀,為了籌集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所需的貨幣和資本的原始積累需要,加之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歐洲和亞洲的路上通道,從而使得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對外尋找的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從路線上指穿過大西洋到美洲進而渡過太平洋到達亞洲,或者從西歐沿非洲西海洋南下繞過好旺角到達亞洲的海上航線。從代表人物看,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支持,歷經迪亞士、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航海家的探索。從實質看是歐洲人開始向世界其他地區殖民和擴張的過程,改變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以國別和種族為主的地域性歷史開始逐漸演變為相互交流、影響和融合的世界歷史。
19、商業革命:在15世紀中后期地理大發現的影響下,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性貿易成為可能。歐洲商人奔走從歐洲到非洲、美洲、亞洲的各個港口和商品集散地;許多來自美洲、亞洲的新商品等出現在歐洲市場,商品交易量成倍增長,市場擴大有利刺激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和貿易的樞紐,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20、價格革命:在15世紀中后期地理大發現的影響下,由于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大量貴金屬涌入歐洲,造成金銀持續貶值,商品價格直線上升。新興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取暴利,封建地主勢力衰落,勞動人民日益貧困。它加速了社會的分化和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21、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以瓦特改良蒸汽機為標志,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上半期結束,隨后法、德、美、日諸國相續發生。工業革命既是生產技術的革命也是社會關系的革命,使社會生產力迅速增長,鞏固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引起社會關系的巨大變化,改變了世界格局,使東方從屬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伴隨工業革命展開出現的經濟思想。以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的《國富論》為代表,系統闡述了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主張限制政府在經濟事務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即“看不見的手”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發對國家對經濟的任何干預,主張經濟自由放任,實行自由競爭、自由貿易以及勞動、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此經濟思想長期成為歐美資本主義的主流思想,大大推動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取代了經濟自由主義而占據統治地位,到了70年代面對“滯漲”局面,資本主義世界又紛紛興起了新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不同于斯密經濟自由主義之處在于,斯密經濟自由主義主張實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義則一般都主張在國家干預下強調經濟自由。
22、門戶開放政策:19世紀末美國政府針對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提出的對華政策。它的主要內容是在整個中國范圍,列強都有進行貿易的權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機會平等。不論是在哪個列強的勢力范圍內,不論是否在中國內地或沿海地區都實行這個原則。影響:它標志著美國已經形成自己獨立的侵華政策,是美國侵華行動的“里程碑”。由此使得列強在侵華步驟上取得暫時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避免了列強因在華利益的相互抵觸而使得列強間本以十分尖銳的矛盾進一步激化。1899年瓜分狂潮時首次提出、1900年鎮壓義和團運動時再次提出、1922年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進一步重申,隨著日本侵略了滿洲并建立起傀儡政權滿洲國,該政策也隨之不存在了。
2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形成于工業革命后,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全形成。它包括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經濟體系和殖民體系。第一,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發生在19世紀60、70年代即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在世界范圍建立;第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的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至20世紀初,亞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區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淪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獨立的國家實際上成了英美等國的附庸國。這樣帝國主義國家已經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第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即亞非拉美被侵占的國家成為資本主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資本的輸出場所和掠奪性的貿易,瓦解破壞了當地自然經濟,把當地經濟都納入資本主義軌道,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24、羅斯福新政:面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困境、實現經濟復興,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大選的羅斯福于1933年初就任美國第32任總統后,政府全面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主要是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恢復工農也業生產;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保護勞工權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做出的政策調整,雖無法消除經濟危機但對渡過經濟危機發揮重大作用,推動美國經濟的恢復,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挽救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對戰后美國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2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實質是壟斷資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國家政權,并通過國家政權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以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當資產階級國家直接參與了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它就成為經濟上的總的壟斷資本家。羅斯福新政是典型代表,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向一些投資大、風險大、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部門包括基礎工業和新興產業的投資,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這種政府干預經濟的表現是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
國家資本主義:指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它的性質和作用決定于國家的性質。社會主義國家蘇俄、新中國初期都曾實行過,不影響政權的性質,反而有利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進而鞏固政權。
26、新經濟政策: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實行余糧征集制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新形勢,引起農民極其不滿。面對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1921年3月蘇俄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的經濟政策。該經濟政策重要內容是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將部分國有企業實行租讓制和租借制轉給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允許商品買賣,實行自由貿易;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該政策的實施調動了人民生產積極性,鞏固了工農聯盟、恢復了國民經濟,使小農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正確道路。隨著斯大林的上臺1928年實際被停止。
27、斯大林經濟模式:1936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標志確立。它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國家指令計劃模式,排斥市場調節,由國家占有絕對多數生產資料,并通過指令計劃對經濟進行直接管理,為了實現趕超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擺在首位。該模式在資本主義世界被經濟危機困擾之時,集中全國人力、物理和財力解決刻不容緩的難題,一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贏得二戰的勝利,鞏固和壯大了社會主義力量,但經濟結構不合理、壓抑地方、企業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后成為蘇聯長期緩慢發展和走向解體的根源。
28、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指二戰后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由于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故稱“布雷頓森林體系。”該體系是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融匯兌本位制,實質是建立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基本內容包括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以及實行固定匯率制度。該體系促進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脫的矛盾性,該體系于1973年宣告結束。
29、經濟區域集團化:又稱“經濟地區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而不斷發展升級的。自二戰以后,一些地理相近的國家或地區間通過加強經濟合作,為謀求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在自愿的原則和本地區實際情況下形成了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或國家集團。隨著多數國家參與了不同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作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增強了世界經濟的活力。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都是突出代表。
30、經濟全球化: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商品、服務、資金、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通過密切的經濟交往與合作,在經濟上相互聯系和依存、相互競爭和制約達到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經濟更具有整體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