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材提綱知識點(3)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2-02-19 16:11:21
3 、文化生活背誦提綱
1.文化的特點:①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②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③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作用(力量、功能、意義):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和人的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
◇文化對社會的影響:
文化是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之一。加強文化建設,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⑴對經濟的影響: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①文化對經濟的服務功能: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建設良好的文化氛圍、人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②文化自身的經濟功能: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消費日益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⑵對政治的影響: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①國內: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②國際:文化滲透、文化入侵,與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要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⑶對綜合國力的影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要增強文化軟實力、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占據文化發展的制高點,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文化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反對文化滲透、文化入侵、文化霸權主義,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我國的文化建設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對人的影響:
⑴途徑: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 ①特定的文化環境;②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加強文化環境、文化場館的建設,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⑵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 ①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②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⑶特點:①潛移默化(方式上);②深遠持久(效果上)。
⑷優秀文化塑造人生:①豐富精神世界;②增強精神力量;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文化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文化并非經濟、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屬品。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
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對阻礙社會的發展。
4.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5.保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6.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7.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尊重文化多樣性,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相互借鑒,求同存異。
8.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①商業貿易 ②人口遷徙 ③教育……
9.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0.科技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生產設備、多樣的文化載體、快捷的傳播工具,使文化產品的大批量、規模化、產業化生產與流通成為可能,促進了大眾傳媒的發展。
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11.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12.文化具有繼承性體現: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的繼承。
13.傳統文化的特點:①相對的穩定性。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②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
14.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紐帶。
15.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⑵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⑶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促進文化的發展。⑷教育的方式與水平也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6.教育:
⑴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⑵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17.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18.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文化。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19.文化創新的意義、作用
⑴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⑵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20.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③反對“守舊主義”、“文化復古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21.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22.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①尊重外來文化。②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③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④反對“封閉主義”與“全盤西化”、“民族虛無主義”。
23.文化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
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24.文化創新的途徑:
①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②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③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鑒、融合,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學習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④堅持正確的方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⑤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營養,自覺走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
⑥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創新文化傳承手段,創新文化體制機制。
25.弘揚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26.中華文化的特征:
⑴源遠流長
⑵博大精深
⑶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7.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對傳承中華文化發揮了巨大作用。
28.中華文化的力量
中華民族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困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29.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30.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深深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3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⑴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⑵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①最重要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心骨”作用;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③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思想的影響;④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⑤青年應該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建設者。
32.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個人在文化生活中要學會選擇。
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發展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大眾文化。
33.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
34.奏響主旋律
35.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36.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以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文化自信,來自于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于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表現為對中華文化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37.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38.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39.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40.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43.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44.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發揮道德模范的榜樣作用。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
45.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
46.加強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