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6種地貌知識點總結(5)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2-02-19 10:39:33
13、人為地貌
人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塑造的地貌體的總稱。又稱人工地貌。
人類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是全面的,既有建設性也有破壞性;既有直接改變地貌過程和地貌類型,也有通過人類各種社會的、生產的、科學的實踐活動間接對地貌的改變。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也日益增強,由此引起的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反饋和影響也更頻繁,這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例如由于工業(yè)革命,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等增強了溫室效應、全球氣候的變暖和海面的上升,危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人為地貌可以分為4個方面 :
①人類活動直接對地表的改造所形成的地貌。它可以有建設性的,如挖渠引水、平坡修田;也可以有破壞性的,如邊坡堆放礦渣引起人為崩塌與滑坡。
②人類通過農業(yè)生產利用與改造土地,促進農業(yè)區(qū)域各種(優(yōu)劣)地貌系統(tǒng)的形成,如亂開墾土地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園林田網化則可減輕沙漠化。
③人類通過發(fā)展城市,建立新的城市地貌系統(tǒng)。
④人類通過大量的工程、技術活動改變了地貌的過程和類型。如大壩的建設改變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過程,過度的地下水的開采則引起地面下沉等。
14、重力地貌
坡地上的巖體或土體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fā)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動的物質多為塊體形式,故又將這種移動稱為塊體運動。
按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動、蠕動3類。
形成的重力地貌類型有:
①崩塌,又可分為山崩、塌岸和散落而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崩塌地貌。
②滑坡。
③蠕動土屑。
④土溜,又分為凍融土溜、熱帶土溜。有時也將山地溝谷中的泥石流列入重力地貌。
實際上,它是重力地貌與流水地貌之間的過渡性地貌類型。
地表風化松動的巖塊和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過塊體運動過程而產生的各種地貌現象的總稱。其過程分兩類,一是突發(fā)性過程,時常造成災害;一是非災變性緩慢過程。
產生的地貌現象是:上部山坡物質不斷被遷移,使山坡逐漸后退;山麓就近接受缺乏分選的碎屑堆積,減緩坡度;整體山坡形態(tài)隨二者而不斷變化。
重力地貌類型分為侵蝕類型和堆積類型,前者以陡崖為主;后者主要有倒石堆、石流坡(巖屑坡)、滑坡臺階、滑坡鼓丘、泥石流扇、泥流階地和石冰川等。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指各種風化作用生成松散的風化層和巖石風化裂隙,巖體結構面發(fā)育程度與產狀,地形形態(tài),水活動浸潤作用降低巖土強度與休止角,侵蝕、潛蝕與溶蝕作用產生臨空面而增加巖土剪力、震動等。
它們隨各地自然條件變化而不同,故重力地貌有一定的區(qū)域性。
人為因素指各種經濟活動破壞斜坡自然穩(wěn)定態(tài)。
重力地貌普遍存在,甚至存在于海底。因其具有一定的環(huán)境效應,包括突發(fā)性災害地貌過程和地表沙石化,故受到人們的重視。
因重力地貌的發(fā)生存在變形時間效應,故具有可預測性。
中國成功地預報了1985年6月12日湖北秭歸新灘大滑坡。
15、黃土地貌
發(fā)育在黃土地層中的地形。黃土是第四紀陸相黃色粉砂質土狀堆積物,占陸地面積的1/10 。
典型的黃土地貌有以下特征:
①溝谷縱橫、地面破碎。中國黃土高原溝谷密度達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溝谷下切深度為50~100米 。
溝谷面積占流域面積的30%~50%,有的達60%以上。地面坡度>15°的約占黃土面積的60%~70%,<10°的不超過10%。
②侵蝕方式獨特、過程迅速 。
侵蝕營力有水、風、重力和人為作用。作用方式有面狀侵蝕、溝蝕、潛蝕、泥流、塊體運動和挖掘、運移土體,其中潛蝕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溝、天然橋、土柱、碟形洼地等“假喀斯特”地貌。
黃土抗蝕力極低,侵蝕速率為1~5厘米/年 ,個別溝頭可達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沖刷成一條數百米長的侵蝕溝。
③溝道流域內有多級地面。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嶺為第一級;降低60~80米為第二級;再降低40~60米為第三級。
一般第一級地形面的黃土地層層序較完整;第二級地形面離石黃土上部地層較薄,以致消失;第三級地形面多只有馬蘭黃土堆積。
第二、三級地形面分別構成谷地,第三級地形面以下為現代河谷。溝道流域黃土地貌層狀結構是黃土地貌發(fā)育歷史過程的記錄。
黃土地貌類型主要有:
①黃土溝間地。包括黃土塬、梁、峁、墹地、坪地、洑地等。頂面平坦寬闊的黃土高地稱塬。
長條狀的黃土丘陵為梁。溝谷分割的穹狀黃土丘為峁。老溝谷(距今約10萬年形成)中由黃土堆積成的平坦谷地稱黃土墹。為溝谷分割后的平地稱黃土坪。沿溝呈條狀分布的破墹地稱?地(有的稱壕?地)。
②黃土溝谷。有細溝、淺溝、切溝、懸溝、沖溝、坳溝(干溝)、河溝等。
③黃土潛蝕地貌。地表水下滲對黃土進行潛蝕,使土粒流失(包括機械與化學作用),引起地面崩塌,形成黃土碟、黃土陷穴(有漏斗狀、豎井狀、串珠狀)、黃土橋、黃土柱等。
黃土地貌是黃土堆積過程中遭受強烈侵蝕的產物。有純自然過程的侵蝕(即古代侵蝕)和人為因素參與的侵蝕(稱現代侵蝕)。
如何減少侵蝕,充分利用黃土土地資源,改造黃土地貌是十分重要的任務。目前的主要辦法是:控制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利用與改造;始終注意保持黃土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