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6種地貌知識點總結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2-02-19 10:39:33
1、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紅色砂巖、礫巖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巖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總稱。
巖石地貌類型之一。主要發育于侏羅紀到第三紀,產狀水平或緩傾斜的紅色陸相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仁化縣境內的丹霞山為典型。
具頂平、坡陡、麓緩的形態特點。
丹霞地貌的發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它使部分紅層變形,并將盆地抬升。紅色地層沿著垂直節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風力作用等侵蝕,形成深溝、殘峰、石墻、石柱、崩積錐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鐘乳等地貌形態。
主要山體呈方山狀、堡壘狀、寶塔狀、單斜狀峰群等。
丹霞地貌區奇峰林立、景色瑰麗,旅游資源豐富,有的早已成為風景區,如丹霞山、金雞嶺、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的最佳地區。
2、喀斯特地貌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
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于該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可溶性巖石有3類:
①碳酸鹽類巖石(石灰巖、白云巖、泥灰巖等 )。
②硫酸鹽類巖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③ 鹵鹽類巖石(鉀、鈉、鎂鹽巖石等)。
總面積達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
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云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區,意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 。其中以廣西、貴州和云南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
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干旱區喀斯特。
按巖性分為:石灰巖喀斯特、白云巖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
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巖區的熔巖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巖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巖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巖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
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于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
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氣體,有醫療價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喀斯特地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資源。
3、海岸地貌
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 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
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于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復雜的海岸形態。
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躍的動力因素。
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據理論計算, 1 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傳遞在綿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地段堆積,塑造出多種堆積地貌。
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當潮流的實際含沙量低于其挾沙能力時,可對海底繼續侵蝕;當實際含沙量超過挾沙能力時,部分泥沙便發生堆積。
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鹽沼植物廣布的海灣和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
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巖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
侵蝕地貌是巖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等。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發育的程度也有差異。
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系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
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千米。中國海岸線長 1.8萬余千米,島嶼岸線 1.4 萬余千米。
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這里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
進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