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復習教案:《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1-09-23 12:45:15
高三生物復習教案:《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一、教學目標
1.能從物質與能量的觀念,認識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分布及形態特點,加深對葉綠體和線粒體重要性的認識。
2.通過對葉綠體和線粒體的觀察實驗,運用歸納和總結的思維,進一步鞏固裝片制作方法及高倍顯微鏡使用的注意事項。
3.能夠根據葉綠體及線粒體的分布特點,制訂觀察試驗計劃,畫出兩者的形態圖片,提高探究能力。
4.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難點:相關實驗材料臨時裝片的制作。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提問:細胞內的能量轉換車間指的是什么?(線粒體、葉綠體)兩者的形態及功能特點是什么?(兩者都是雙層膜結構,線粒體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葉綠體內部有光合色素附著在類囊體薄膜上,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追問:兩種細胞器主要分布在什么細胞中呢,它們真實的形態是什么樣的呢?引入新課——《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二)新課教學
1.制定計劃
教師提問:葉綠體和線粒體本身是否有顏色,需不需要染色觀察?(葉綠體本身含色素不需染色,線粒體本身無色,需染色觀察。)教師講解線粒體的染色方法:用1%的健那綠染液將線粒體染成藍綠色。
追問:能否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作為觀察線粒體的實驗材料?引導學生思考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所需的實驗材料(觀察葉綠體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觀察線粒體用動物細胞,比如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教師展示實驗材料及器具:提前處理的黑藻,載玻片,蓋玻片,鑷子,牙簽等。引導學生回顧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擦、滴、撕(刮)、展(涂)、蓋、染),制訂并完善實驗方案。
以提問的方式回顧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并找學生代表演示講解。(先在低倍鏡下找到物象→將物象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更換高倍物鏡→調節細準焦螺旋及反光鏡,直至物象清晰。)
2.實施計劃,開展實驗
提供黑藻、菠菜、葫蘆蘚葉片以及大白鼠胰腺的鐵蘇木精染色玻片標本等材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驗,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分布及形態,并繪圖,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結果
學生小組間展示實驗結果,并討論總結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及分布特點(葉綠體主要分布在植物的葉肉細胞中,呈橢球狀;線粒體廣泛分布于動、植物細胞中,呈短棒狀或桿狀)。
(三)鞏固提升
教師提出疑問:有些同學在顯微鏡沒有看到線粒體的原因是什么?(1.染色時間較短,現象不明顯。2.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過程操作不標準,導致細胞死亡,而健那綠是活性染料,故不能染色。)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五)布置作業
查閱資料了解葉綠體和線粒體更加微觀的結構特點,總結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
四、板書設計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