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歷史 | 這些知識點你還在混淆嗎 (2)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0-02-16 10:02:35
11.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
錯因:對各時期的根據地的名稱記憶不準。
正確理解:“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于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后”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于敵人(日軍)的后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于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12.德國議會、法國議會、美國國會、英國議會的結構與權力
錯因:對四國議會的結構與權力掌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1)德國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權力大于帝國議會,帝國議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皇帝和聯邦議會的批準。(2)法國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院權力大于眾議院;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統,總統解散眾議院須經參議院同意,總統任命內閣須經眾議院同意。(3)美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立法權由兩院共同行使。(4)英國議會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議會的主要權力屬于下院,上院為最高司法機關,其對下院通過的立法和預算案只有延擱權。
13.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
錯因:對二者的關系把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1)“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志著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態勢,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而“馬歇爾計劃”比較隱蔽,它著眼于經濟,擔負著抗衡蘇聯和控制西歐的雙重任務。美國企圖通過幫助西歐振興經濟、穩定政局,從而穩定資本主義陣營,聯合西歐各國一起對抗蘇聯。美國企圖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2)二者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穩定資本主義世界,確立美國的霸主地位。“馬歇爾計劃”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當然,“馬歇爾計劃”在客觀上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14.蘇聯解體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代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
正確理解:蘇聯解體是各種矛盾和因素交織的必然結果。從歷史上看,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和政策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的結果;從現實來看,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加速了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代表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模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正保持著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15.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與世界多極化趨勢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
正確理解:蘇聯經濟的衰退和蘇聯解體直接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終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標志;第三世界實力的增強對多極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只是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
16.中國與不結盟運動
錯因:認為中國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
正確理解:不結盟運動是1961年成立的一個相對松散的國際組織,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的方針,信守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結盟的外交政策。其成員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中國于1992年成為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員國。
17.均田制與宋代“不抑兼并”
錯因:對兩者實施的主觀目的與客觀結果存在認識偏差。
正確理解:均田制是我國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實行的一種土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歸耕種者所有,地主階級的土地并不屬于均田范圍。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激發小農的生產積極性,緩解因貧富分化而引發的社會矛盾。
宋代開歷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實施,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加劇了農民與地主之間的階級矛盾;但它也促進了宋代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對于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荒地的開墾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18.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
錯因:把小農經濟等同于自然經濟。
正確理解:自然經濟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與商品經濟相對立,新中國成立以前,在社會經濟中長期占主導地位。小農經濟是伴隨著鐵犁牛耕的出現而形成的,是自然經濟的一種典型表現形態。
19.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始于何時
錯因: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開始向南方轉移。
正確理解:受北方生態環境惡化、戰爭頻繁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出現了由北向南轉移的發展趨勢。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縮小了其與北方經濟的差距,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以后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因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誤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已經開始了南移。
20.工商業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錯因:不能正確理解資本主義萌芽的標志性關系——雇傭關系。
正確理解:工商業的發展不能等同于資本主義萌芽。因為只有經營者與勞動者之間產生了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才可將其定位為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區,最早出現的部門是紡織業,其標志性詞語為“機房”“機戶”“機工”“雇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