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知識點:從高中角度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0-02-13 16:19:22
2020高考即將開戰,你準備好了嗎?高考網小編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古代文言虛詞知識點,供大家參考閱讀!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持續開展流感及相關疾病監測,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經科學檢測,導致此次傳染病的病原體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即“2019-nCoV”。人感染了冠狀病毒后常見體征有呼吸道癥狀、發熱、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等。在較嚴重病例中,感染可導致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腎衰竭,甚至死亡。
冠狀病毒外有包膜,這層包膜主要來源于宿主細胞膜(磷脂雙分子層和膜蛋白),但也包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膜表面有三種糖蛋白:刺突糖蛋白(S,是受體結合位點、溶細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點);小包膜糖蛋白(E,與包膜結合的蛋白);膜糖蛋白(M,負責營養物質的跨膜運輸、新生病毒出芽釋放與病毒外包膜的形成)。
少數種類還有血凝素糖蛋白(HE蛋白)。冠狀病毒的核酸為單股正鏈RNA。
就當前發生的疫情,從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加以粗淺解讀,望給各位同學、老師以啟示。
(一)生命觀念
1.結構與功能觀
(1)病毒的特異性
病毒之所以對其所寄生的宿主具有特異性,原因是其表面的蛋白質能特異性地識別并結合宿主表面受體蛋白,而不同類型的生物、同一類型生物不同細胞表面的蛋白質的種類有差別。所以病毒蛋白的特異性的結構決定了其所感染的對象。
(2)簡單的結構有利于其快速繁殖
相對于其他生物,病毒結構極簡單。即便是真病毒,它們的結構也主要或僅有核酸和蛋白質兩種物質。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它們僅保留了感染和繁殖的必備的極少數基因,所以它們感染宿主時,可以做到輕裝上陣。以T2噬菌體為例,在其遺傳物質的指導下,合成了核酸和蛋白質后經組裝便可成子代個體。只要條件適宜,它繁殖速度比細菌還要快。
簡單就是力量,小小的病毒也體現了這樣深刻的哲學道理。
(3)包膜結構賦予其更強毒性
冠狀病毒的外面還有包膜,相比沒有包膜的病毒,它“自我保護能力”更強大,致病能力往往更強。
2.進化與適應觀
(1)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其宿主的共同進化
蝙蝠存在了8800萬年,幾乎與恐龍是同時代。據目前人類的研究,蝙蝠是超級病毒的攜帶者,它身上能攜帶超過100多種毒性極大、兇險無比的病毒,有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SARS病毒等。
那么,蝙蝠為何攜帶病毒卻不生病?
網絡上有的文章說,“蝙蝠有逆天的免疫系統,強有力的防御功能,很難被異物傷害,病毒也無法對蝙蝠產生作用。” 從共同進化的角度出發,我們應當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生物現象。蝙蝠與其攜帶的病毒是共同進化來的:
一方面,蝙蝠中免疫能力低下的在自然選擇過程中已經被淘汰,留下的個體是經過自然選擇之后性狀更加優良的個體;
另一方面,病毒中毒性極強的個體已經隨宿主的死亡而失去了繁殖下一代的機會,相應的基因也逐漸被淘汰,而毒性弱、繁殖力強的病毒在與蝙蝠長期共同進化的過程中存留了下來。
(2)生物適應環境具有相對性
人作為萬物之靈長,為何感染了包括SARS病毒、2019新型肺炎病毒后顯得免疫力這么低下呢?
人的免疫系統有三道防線組成。
這三道防線都是在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但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SARS病毒、2019新型肺炎病毒這類病毒是一直處于“缺席”的狀態,所以人體對其免疫能力相對低下。
由此可以看出,人雖然有強大的特異性免疫,能產生上百萬種抗體,但這種適應的能力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也僅僅是適應其所生存的環境;而一旦遇到之前所未遇到的環境因素,生物即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不適應性。
3.穩態與平衡觀
因為人體免疫系統對SARS病毒、2019新型肺炎病毒反應相對遲鈍,而病毒的繁殖周期又非常短,所以當它們突破人的第一、二道防線后,在第三道防線產生作用前,就已經大量繁殖了,從而引起人相關器官功能下降,引起人體的穩態失衡。
一般認為,病毒侵染機體后,會導致機體下丘腦的“體溫調定點”上升,從而導致人的體溫上升。冠狀病毒對溫度很敏感,在33℃時生長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由于這個特性,冬季和早春是該病毒疾病的流行季節。
所以,體溫上升上升有利于機體快速清除病毒以維持機體的穩態,從這個意義上講,體溫上升也是生物適應環境的表現。
但是,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人體溫上升有利于抵御病毒;另一方面,人體對病原體的過度敏感導致人在感染病毒期間體溫持續偏高,這也嚴重影響了幾乎所有酶的活性,從而影響了人體的正常代謝。
關于對病毒的敏感性這一點,人與冠狀病毒的天然宿主——蝙蝠表現得截然相反,這是也后者能與之長期和諧共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