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復習必備資料:150道極易考判斷題(含解析)(4)
2020-01-01 09:32:56高考網整理
91.進化過程一定伴隨著基因頻率的改變。(√)
解析:生物的進化過程就是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的過程。進化一定發生基因頻率,但是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生物進化。
92.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都會直接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
解析:突變與自然選擇會直接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但基因重組如AaBb 自交,各個基因的頻率并沒有發生改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就會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
93.長期使用農藥后,害蟲會產生很強的抗藥性,這種抗藥性的產生是因為農藥誘導害蟲產生了抗藥性突變之故。(×)
解析: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群體著存在著兩種變異即抗藥性個體和不抗藥性個體,農藥選擇導致抗藥性個體適應環境并保存下來,通過遺傳將這種適應性變異保留并加強。
94.某校學生(男女各半)中,有紅綠色盲患者3.5%(均為男生),色盲攜帶者占5%,則該校學生中的色盲基因頻率為5.67%。
95.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但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的改變,從而使生物向著一定的方向進化。
96.一對黑毛豚鼠,生了5只小豚鼠,其中3只是白色的,兩只是黑色的,據此可判斷,豚鼠毛色的遺傳不遵循孟德爾分離定律。(×)
解析:孟德爾基因分離定律認為某種性狀的個體自交,后代出現性狀分離,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分離比接近3:1,后代數目越多越近于3:1。
97.孟德爾利用豌豆作為實驗材料,通過測交的方法對遺傳現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釋,然后通過自交等方面進行了證明。(×)
解析:孟德爾利用豌豆作為實驗材料,通過相對性狀的兩親本雜交,然后子一代自交的方法對遺傳現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釋,然后通過測交對實驗理論解釋進行了證明。
98.把培養在輕氮(14N)中的大腸桿菌,轉移到含有重氮(15N)的培養基中培養,細胞分裂一次后,再放回14N的培養基中培養,細胞又分裂一次,此時大腸桿菌細胞中的DNA是1/2輕氮型,1/2中間型。
99.真核細胞中DNA的復制與RNA的轉錄分別發生在細胞核和細胞質中。(×)
解析:真核細胞中DNA的復制與RNA轉錄都主要發生在細胞核中。
100.中心法則揭示了自然界中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過程。在一個正在分裂的大腸桿菌細胞中,既有DNA的復制,又有轉錄與翻譯過程;在一個人體的神經細胞中,只有轉錄與翻譯過程,沒有DNA的復制過程。(×)
解析:人體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后便不再分裂即不再進行DNA復制,則此時人體的神經細胞內只有轉錄與翻譯過程,沒有DNA復制過程。
101.內環境中含有多種成分,激素、抗體、淋巴因子、血漿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內環境的成分。(√)
解析:細胞外液是內環境,含有的成分分為營養物質、代謝廢物、氣體和信號物質。營養物質分主要有水、無機鹽、蛋白質及葡萄糖等。代謝廢物主要有尿素、尿酸等。氣體主要氧氣、二氧化碳等。信號物質主要有激素、神經遞質等。
102.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受體的結合,各種激素與激素受體的結合,抗體與抗原的作用都發生在內環境中。(×)
解析: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受體結合發生在突觸后膜上,蛋白質類激素與激素受體結合發生細胞膜上,而固醇類激素與受體結合過程發生在細胞內,抗體與抗原結合發生在內環境中。
103.人體饑餓時,血液流經肝臟后,血糖的含量會升高;血液流經胰島后,血糖的含量會減少。(√)
解析:饑餓時血液流經肝臟后,肝糖原分解后升高血糖;血液流經胰島后,血糖含量下降,但是胰高血糖素濃度上升。
104.紅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毛細血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與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與血漿。(×)
解析:紅細胞生活在血漿中,毛細胞血管壁細胞向里接觸血漿,向外接觸組織液。毛細胞淋巴管壁細胞里接觸淋巴,外接觸組織液。
105.人體內環境的穩態是在神經調節、體液調節與免疫調節下由各器官、系統協調作用下實現的。(√)
解析:人體內環境的穩態是正常機通過調節作用(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免疫調節),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106.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五個基本環節構成的。(√)
解析: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及效應器組成。
107.一個由傳入與傳出兩種神經元組成的反射弧中只含有一個突觸結構。(×)
解析:兩個神經元間的聯系也不只是通過一個突觸而是有很多的突觸聯系,傳出神經纖維末端那么多的神經末梢當不只是形成一個突觸。
108.神經元接受刺激產生興奮或抑制的生理基礎是Na+的內流或陰離子(Cl-)的內流。(√)
解析:浙教材中提到,神經遞質分興奮性神經遞質與抑制性遞質,興奮性遞質作用于突觸膜上Na+的通道,讓Na+內流,產生動作電位,所以突觸后膜興奮。而抑制性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Cl-)的通道,使(Cl-)內流,加大靜息電位,突觸后膜不發生動作電位。
109.在完成反射活動的過程中,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是雙向的,而在突觸的傳遞方向是單向的。(×)
解析:在完成反射活動的過程中,由于興奮是在感受器產生的故在整個傳入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是單向的,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纖維的樹突末梢傳到細胞體再通過軸突末端傳到中間神經元,而在突觸的傳遞方向是單向的。
110.激素調節有三個特點:一是微量高效;二是通過體液的運輸;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
111.所有的活細胞都能產生酶,但只有內分泌腺的細胞會合成激素。(×)
解析:所有的活細胞都進行代謝即都能產生酶,內分泌腺細胞及一些神經分泌細胞分泌激素,如下丘腦的神經分泌細胞。
112.細胞產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經遞質等都屬于信號分子,在細胞間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
113.在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的食物過咸的情況下,人體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會增加。
114.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的靶細胞是垂體,促甲狀腺激素的靶細胞是甲狀腺,甲狀腺激素的靶細胞是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包括垂體與下丘腦。
115.激素間的作用包括協同與拮抗作用,促甲狀腺激素與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甲狀腺激素間的關系屬于協同關系;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間具有拮抗作用。(×)
解析:甲狀腺激素作用是促進新隊代謝和生長發育,而促甲狀腺素的作用是促進甲狀腺合成分泌甲狀腺激素,促甲狀腺素激素釋放激素是促進垂體合成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三者不是協同作用。
116.下丘腦是內分泌腺調節的樞紐,也是血糖調節、體溫調節以及水鹽平衡調節的中樞。
117.特異性免疫是人體的第三道防線,是在后天獲得的,對特定的病原體起作用。
118.具有對抗原特異性識別的細胞包括T細胞、B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細胞以及漿細胞(效應B細胞)等。(×)解析:漿細胞不直接識別抗原,表面不具有相應的受體。
119.淋巴因子只在體液免疫中起作用,在細胞免疫中不起作用。(×)
解析:淋巴因子由T細胞或效應T細胞分泌.在體液免疫中 ,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在細胞免疫中作用是促進效應T細胞等免疫細胞的作用,加強其對靶細胞的攻擊力度。
120.抗原具有異物性,即抗原都是進入機體的外來物質,自身的物質不能作為抗原。(×)
解析:抗原具有異物性,外來進入機體的物質及自身變異的細胞如癌細胞都可以成為為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