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虛詞“者”“之”用法知識點(4)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19-10-15 20:45:14
課后練習(作業)
(一)解釋句中“者”字的意義和用法。
1、而記游者甚眾。
2、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3、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4、用實者成實時采。
5、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遺恨也。
7、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陳涉者,陽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10、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11、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14、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二)解釋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2、輟耕之隴上。
3、奉之彌繁。
4、侵之愈急。
5、子孫視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7、汝識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1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5、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16、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17、頃之,煙炎張天。
18、蚓無爪牙之利。
19、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20、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晉,何厭之有。
【答案】
(一)1—4代指人、物、事、時間、地點,可譯作“的、的人、的事情”等; 5—6用在數詞之后,“個、樣”; 7用在“今、昔”等時間用語后,“的時候” 8—10放在主語之后,表判斷; 11—12主語之后,引出原因; 13—14定語后置的標志。
(二) 1—2動詞“到……去”; 3—7第三人稱代詞“他”“它”“他們”“它們”; 8—9指示代詞“這”; 10—12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中間“的”; 13用在中心語和補語中間; 14—16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7用在時間副詞后,補足音節; 18—20定語后置的標志; 21—22賓語提前的標志。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