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辛亥革命》教案二(3)
2019-09-20 10:48:51網絡資源
(二)辛亥革命的過程:
投影:革命過程形勢圖
教師講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短短三天占領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之后全國聞風響應,全國有十多個省份宣布獨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建立,但建立后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在各種壓力之下,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不得不妥協退讓,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2月13日孫中山辭去臨時總統職位,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正式實施。
[教師啟發]:為何孫中山的短短時間執政后把政權拱手讓給袁世凱?
[學生感悟]:通過形勢圖直觀了解辛亥革命的過程,并讓學生理解臨時政府成立后面臨的復雜的國內外局勢。
[設計意圖]:本內容由老師帶領學生一起了解其過程,通過對臨時政府成立后所面臨的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分析,懂得其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合作探究]:《臨時約法》與國民約定了哪些基本原則?它否定了哪些專制制度?它又怎么約束袁世凱?
[設計意圖]:通過對這部約法的認識,讓學生知道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
(三)亥革命的影響(評價、意義或歷史功績)
投影:給出有關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方面的幾段材料,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和課本知識,概括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
[教師點拔]:歷史功績可以從國際、國內,從政治、經濟、思想觀念、社會習俗等方面概括。而最大的功績是推翻清王朝,結束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社會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局限性表現在: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