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一(3)
2019-09-19 15:03:35網絡資源
4.元朝的行省制度
問題情境2:君主專制的演進
1.西漢借鑒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變化。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繼續實行,但又在秦朝基礎上,構成了比較完整的皇帝名號、禮儀等制度。中央行政設三公,秦朝時即有,漢朝亦設。設問漢初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
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
思考: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措施:
(1)任用布衣為相。
(2)漢武帝時期任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郡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尚書令的權力日顯重要。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形成“外朝”(執行機構)。
(3)到東漢時期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尚書臺,大權由皇帝總攬。“雖置三公,事歸臺閣”,這些又是與秦時不同的。
目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得出結論:兩漢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又有中書省、門下省)
得出結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首先應讓學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確分工,在此基礎上明確三省的職權,熟記三省的長官及參知政事都是宰相。
4.宋朝時的三省六部有名無實。
統治者鑒于唐朝藩鎮割據局面,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
舉措:
(1)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2)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3)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4)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
作用:這些官員的設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權力,皇權得到加強。
5.元朝的中書省。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元以中書省總政務,為宰相府。其首長中書令例由太子兼任,實際長官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因元中央僅中書一省,故六部亦轉歸其指揮。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行政機構。元朝后期,宰相的權勢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也愈突出。
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圍繞中央集權不斷發展與加強問題展開。在這一制度內存在的兩對矛盾是突破這一問題的關鍵,即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歷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實際上都是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的,而且變化的趨勢十分明顯,即皇權的不斷加強與中央權力的不斷加強。這種變化的深層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經濟的特征。兩漢部分,圍繞漢承秦制這一主題討論,說明兩漢繼承了秦朝創立的中央專制主義集權制度,但不乏變化。魏晉時期,處于過渡階段,但這一時期一系列政治制度的變化,實際上是為隋唐比較完善的政治制度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宋元政治制度,特別是元朝行政制度的變化,特點鮮明,在加強皇權與中央集權方面,又有了新發展。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