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一(2)
2019-09-19 15:03:35網絡資源
導入
《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請問同學們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教師介紹一下漢武帝,由此導入新課。
推進新課
朝掃平六國,一統天下,以為可以傳世萬代,卻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剛剛建立起的中央集權制度是不是也隨著王朝的滅亡而崩潰了呢?西漢的建立有沒有把這種制度也推翻呢?請同學們思考并看書。
問題情境1:中央集權的發展
1.郡國二制并行與推恩令
漢初仿秦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二制并行。兩漢的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時也會與朝廷對抗。后來,諸侯王勢力逐漸強大,對朝廷構成威脅。
2.唐朝的藩鎮割據
先請同學們看一段有關安史之亂的影視材料,了解唐代的節度使手握地方大權。
藩是保衛,鎮指軍鎮。封建朝廷設置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但發展結果往往形成對抗中央的割據勢力,這是封建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唐朝中葉以后,一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中央命令。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年)時期,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見天寶十節度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個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借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
安史之亂爆發后,為了抵御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展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御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于是在今陜西﹑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御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后來又擴充到全國。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后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唐中期安史之亂后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持續一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3.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
讓學生了解“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并思考宋太祖為什么這樣做?
宋初,鑒于唐朝藩鎮割據局面,為加強中央集權,削減地方節度使勢力,宋太祖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以防武人割據局面重現,地方官權力過大的問題,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這些措施的實行,改變了唐代以來藩鎮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