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案:《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四(2)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9-03 09:01:53
(二)探究文章的主旨
問題1.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哪些不同?結合文本進行分析。
明確:
“我們卻并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電路好像還在,即使并不總是通著電。”說明人類的社會性和其它生物有差異,有局限。
此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篩選信息,理解句子的深刻含義。
問題2.作者談生物的社會性,有什么有什么深意嗎?
給學生的重要提示:①基于文本內容進行分析(課文第2和11自然段);②了解作者,知人論世。
補充材料:《細胞生命的禮贊》這本書從醫學家、生物學家的角度闡述了關于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深邃,信息龐雜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
明確:①針對傳統生物學家過分強調“生物的行為絕對有異于人”的觀點進行了反思,批判人類“人類中心”意識,嘲弄某些人盲目樂觀自大的觀念。
②針對人類社會中“聯合智慧缺失”的現象,希望人類在各種行為中,團結協作,發揮集體智慧,以集體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問題3.閱讀譯者李紹明翻譯本書時序言,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是什么嗎?
自從我帶著緊迫感和工作的快意搞完譯文的初稿,到現在寫這篇小序這一年多來,我越來越意識到,我初讀此書時遺憾和慶幸、焦急的心情,不只是為我個人,也是為全體中國人的。在一片四化、改革、振興、崛起、騰飛的呼聲中,在城市繁榮、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的景象中,也存在著傲慢與麻木、自私和短見,難以忍受的擁擠和污染,對大自然的不負責任的破壞以及人口問題的困境,在這樣的時候,將這本振聾發聵的書,奉獻給迷惘、失望、然而卻是在思考的知識界是頗合時宜的。——譯者 李紹明
明確:批判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傲慢與麻木、自私和短見”,反思出現“難以忍受的擁擠和污染,對大自然的不負責任的破壞以及人口問題的困境”原因,以引起重視,從而做出改變。
三、鑒賞精彩文句
問題1.找到本文風趣幽默的精彩文句,和同學分享。(引導學生分享但不賞析,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①它們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②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③它們什么都干,就差看電視了。
④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腳的神經節而已。
⑤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信息,發表文章,給編緝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問題2.試從以下角度進行思考和賞析。
寫作對象 技巧手法、語言特點 表達效果 對象特征 人物情感
搭橋:提供思考角度,降低難度。先讓學生自主表達,然后提出規范。用第①個句子作為范例。
參考: ①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昆蟲比喻成“魔魔道道的小機器”。把某些人以人類為中心認為昆蟲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是非生物的極度自大表現出來。暗含著作者對這類人的嘲諷。
②用幽默的語調,表現了某些人類看到渺小的螞蟻的很多行為與我們相似,卻不愿意或不敢承認的窘態。諷刺人類的自大心理。
③采用擬人的手法, 用夸張的語言說明螞蟻的社會行為太接近人類了,表達了作者對螞蟻行為表現的驚訝。
④運用比喻的手法,將一只螞蟻比喻成“一段長著腳的神經節”。以“輕蔑”的口氣評論一只“獨行的螞蟻”,強調它們個體智慧的微不足道。
⑤用整齊、簡潔的語言,以夸張的筆法,將人類的行為“原始化”,暗中與動物行為混同,意在說明兩者之間的某些相似性。
四、總結
一起誦讀課文的最后一段,然后總結。
學習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劉易斯·托馬斯告訴我們要發揮社會性的力量,一邊探索,一邊交流,我們可以變得更有智慧;孔子也告訴我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希望同學們能夠懂得這一點,踐行這一點,在學海中乘風破浪,直濟滄海。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