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案:《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二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9-03 08:37:19
高三語文教案:《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觀點。
2、能力目標:休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的熱愛情。
二、教學重點:了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觀點。
三、教學難點:休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頭注意過你腳下的螞蟻窩?也許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沒有發現,螞蟻經常成群結隊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飯到它們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螞蟻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飯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塊大面包,它們也能很快解決。它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同學們,你覺得神奇嗎?它們與我們多像,但它們能和我們一樣嗎?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二)作家作品簡介
劉易斯?托馬斯,1943年生于美國紐約,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癌癥紀念中心斯隆一凱特林癌癥研究所所長,并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三)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第1至3段):從一個事例切入,即醫學家舉行年會,把其與生物界聯系起來,從而得出自己的論點,人類社會與生物社會有共通之處。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動物過著兩種生活,即是個體的存在,又是集體的存在,也就是說,動物過著個體的和社會的兩種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類與生物界的相通之處——人類也要有社會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作者開篇是怎樣描繪醫學家舉行年會的?為什么這樣描繪呢?
明確:他們“急匆匆來回亂竄”,“碰碰觸角,交換一點信息”,“像拋出釣鱒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拋出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
這不無諷刺與幽默的敘述,看似閑筆,卻給全篇定下了一個基調。
2.第二段作者說到生物學界對“人與動物相似”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務總有點聯系,那在生物學界將是相當糟糕的態度,關于昆蟲行為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的行為絕對是有異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說,傳統生物學界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但是,作者擺了一個怎樣的事實與觀點?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所以描述昆蟲行為的人,唯恐被指斥為“違反科學”,都不遺余力地從“有異于人類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為,說它們“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卻不從眾從俗,敢于向傳統觀念發起沖擊,他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然后以幽默的語言,列舉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養真菌,喂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信息”,簡直和人類毫無二致。“它們什么都干,就差看電視了。”在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社會行為的語言來描述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4.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二部分,找出作者舉出了哪些動物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明確:蜜蜂、白蟻、群居性黃蜂、鯡魚和成群的飛鳥。
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說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群全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