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業職業學院2019年招生章程
2019-05-24 12:37:28陽光高考
山東工業職業學院2019年招生章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山東省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山東工業職業學院招生工作的具體情況,制定本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本章程適用于學院普通高職招生工作。
第二條 貫徹“公平競爭、公正選拔、公開程序,德智體美全面考核、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招生原則。
第三條 招生工作接受紀檢監察部門、新聞媒體及社會各界的監督。
第二章 學院概況
第四條 學院全稱:山東工業職業學院 學院代碼:13318 第五條 學院地址:山東省淄博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淄博高新區張北路69號)。
第六條 學院辦學層次及類型:?疲ǜ呗殻;公辦普通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
第七條 學院歷史沿革:學院的前身是創建于1959年的張店有色金屬工業學校,先后更名為山東省有色金屬學校、山東冶金工業學校、山東省工業學校。2003年5月,在國家級重點中專山東省工業學校和山東冶金職工大學的基礎上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成為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學院。
第八條 基本條件: 學院坐落于國家戰略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交匯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新材料名都淄博市,占地面積1000余畝,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圖書80萬冊,F有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職工659人,專任教師516人,其中正、副教授190人,“雙師型”教師331人。擁有9個國家、省級職業技能鑒定機構,144個校內實驗實訓教學場所和131個校外實訓基地,教學儀器設備總值近2億元。設有校史館、安全教育體驗館、心理健康中心、創新創業實訓中心、冶金材料博物館、藝術創意中心、駕考中心等。
第九條 辦學特色: 學院設冶金與汽車工程系、機電工程系、電氣工程系、建筑與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和基礎教育與藝術系,開設專業42個;圍繞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工程,聚焦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按照做精做特“綠色鋼鐵生產類專業群”,做優、做強“高端裝備、智能制造關聯類特色群”,帶動發展“現代服務類專業群”的建設思路,形成了“緊密對接工業產業鏈、創新鏈,以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制造類專業群為優勢,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商貿物流類專業群為支撐,相互關聯、層次分明”的專業布局特色,優化專業布局,打造專業特色,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有力服務于行業和山東省經濟發展。
第十條 專業建設: 依據學院十三五專業建設規劃,目前已設有42個高職專業,其中擁有省級特色專業6個,技能型特色名校重點建設專業9個,企校共建工科緊缺專業2個,央財支持重點建設專業2個,專本貫通專業1個,中高三二連讀專業5個,省優質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群5個,省高等職業院校品牌專業群2個,省級專業教學團隊6個。黑色冶金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獲得省級黃大年式教學團隊稱號。
第十一條 科研成果: 近年來不斷加大科研開發,教科研成果亮點紛呈,榮獲國家級、省部級教科研獎147項,其中《基于“技藝技能傳承”的潔凈鋼冶煉專門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教學成果獲評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僅2018年,學院教科研獲獎27項,完成省高等學校科研計劃14項、結題7項,發表科研論文143篇,獲授權專利17項,編寫出版教材16部。獲批“山東省職業教育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2個,名師工作室1個,省精品資源共享課9門,省級品牌專業群建設項目1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獲批第三批省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示范院校。
第十二條 交流合作: 學院緊緊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高度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組織千余名學生參加國家、省、市級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三年來獲得各類獎項254個。學院對標高職院校“雙高”建設對國際化的要求,加大師生的國際交流力度,與泰國博仁大學共建了“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基地”,與泰國格樂大學、巴基斯坦無限工程學院等7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簽訂合作協議,首批15名學生到泰國博仁大學研學,國際合作踏上新起點。
第十三條 取得榮譽: 學院是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國家數字化校園建設單位、國家鋼鐵行業培訓示范基地、全國高職高專院校科研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冶金行業校企合作示范學院、山東省優質高職校建設工程立項建設單位、山東省首批技能型特色名校、山東省骨干示范性職教集團、山東省“3+2”對口貫通培養試點高職院校、山東省高職單獨招生試點院校、山東省高等學校德育工作及校園文明建設雙優高校、山東鋼鐵集團人才培養基地、山東省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示范院校。 第十四條 就業情況: 學院以實現優質就業為導向,堅持產教融合,深化校企一體化辦學,就業質量和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與山鋼集團、京東集團、海爾集團、海信集團、吉利汽車、中國重汽等一批中外合資企業達成長期供需意向。近幾年來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率在98%以上,遍布環渤海經濟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