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學院2019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2019-05-24 11:53:24陽光高考
德州學院2019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維護學校和考生合法權益,保障我校招生工作的順利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山東省教育廳的有關規定,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條 本章程適用于德州學院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工作。
第三條 德州學院招生工作貫徹“公平競爭、公正選拔、公開程序,德智體美全面考核、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原則。
第四條 德州學院招生工作接受紀檢監察部門、新聞媒體、考生及其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監督。
第二章 學校概要
第五條 學校全稱:德州學院,學校代碼:10448
第六條 學校校址:山東省德州市大學西路566號
第七條 辦學層次:本科、專科教育
第八條 辦學類型:公辦普通高等學校
第九條
德州學院是一所山東省和德州市共建、以省管理為主的全日制綜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建校40多年來,學校植根齊魯文化與燕趙文化之沃土,汲取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之靈韻,秉承艱苦創業與勵志育人之精神,不斷譜寫教書育人、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區位優勢
學校座落在素有“神京門戶”“九達天衢”之稱和納入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德州市。德州是國家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京滬高鐵等線路的開通,更是將德州全面融入首都一小時生活圈和省會半小時生活圈,南水北調工程將使古老運河重新發揮重要作用。德州被命名為“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新能源產業基地”和“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一圈一帶一區”全部或部分覆蓋德州市,承擔著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現代農業示范區等52項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任務,豐厚的地域資源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學科專業
學校設有72個本科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大學科門類,F有10個省級重點學科(實驗室、人文社科基地)。
目前,學校已形成了以文、理、工、管為基礎,重點發展與地方產業體系密切結合的應用型、新型學科專業,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結構和以本科教育為主的辦學特色。紡織服裝、能源機械、食品生物、化工制藥、信息管理學科專業群成為省內優勢學科專業群。
教育教學
學校牢固樹立教學中心地位,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任務,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擁有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獲批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施高校。省級特色專業6個。省級教學名師7人,省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精品課程36門。獲批為山東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院校,2017年獲批實施學分制管理試點單位。
科學研究
學校著力提高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水平,基礎研究在許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研究開發能力,其中在生物物理、紡織服裝、生物科學技術、功能材料、可再生能源、中國現當代文學、地域文化研究等領域有較大學術影響。近3年共主持縱向項目29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3項,國家星火計劃3項,國家社科基金4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8項,其它省部級項目58項。發表論文819篇,其中SCI、EI、SSCI、A&HCI檢索論文和CSSCI來源期刊論文227篇,在單晶石墨烯生物傳感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出版學術著作42部。獲得各級各類科研獎勵185項,其中省級科研獎勵11項。
服務社會
學校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出發點和著力點,努力建設成為區域應用型人才輸出地、科技與智力服務支撐地、文化傳承與創新承載地、高層次人才儲備地、新型高端智庫。已實施三期服務德州行動計劃,以實際行動支持服務地方工作。完成了校地合作對接,并進行了多輪相互考察交流,形成了有效的校地合作交流機制。
對外交流
緊緊圍繞創建應用型大學的目標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研究對外交流與合作工作發展規律,不斷推進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再上新臺階。與美國、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波蘭、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16個國家及香港、臺灣地區的65所高校開展了合作辦學、互派師生、科研和文化交流、學分互認、學位互授等實質性合作。
師資力量
現有教職工1600人,其中專任教師1199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878人,教授115人,副教授435人,兼職碩士生導師56人。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人;“泰山學者”2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省級高層次人才24人。普通本專科在校生2510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9992人,普通?粕5109人。聯合培養研究生在校生15人。
辦學條件
學校占地2021畝,建筑面積66.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設備總值2.04億元,館藏圖書226萬冊,電子圖書21.3萬冊,電子期刊55.7萬冊,中外文數據庫共計29個。建有各類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256個、語音室13個、多媒體教室136個。注重信息化建設,網絡信息點達到8000多個,無線接入點30個,校園網出口總帶寬增加到2000Mbps,數字精品課上網門數達480多門,數字資源225013GB。
社會聲譽
學校先后榮獲“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高等教育學籍學歷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高校畢業生預征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先進單位”“山東省企校合作培養人才先進單位”“全省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院校”“山東省教師教育先進單位”“全省高校人事工作先進單位”“全省高校教務管理先進單位”“全省高校科研管理先進單位”“全省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招生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