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及練習題(3)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5-05 16:09:27
11、文學常識填空
A、《燭之武退秦師》選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敘事詳細的____________(體裁)史書,相傳為_________末年_____國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記載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傳》是解釋《春秋》這部史書的,與《 》《 》并稱為“春秋三傳”。
答案:
A《左傳》《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編年體 春秋 魯 左丘明 春秋
B《公羊傳》《榖梁傳》
二、思維圖譜
課內閱讀演練——在閱讀中訓練你的思維
12、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D)
A、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軍隊)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門所帶的包裹)
C、朝濟而夕設版焉(版:筑土墻用的夾板)
D、秦伯說,與鄭人盟(盟:盟誓)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C)
A、① 越國以鄙遠 ② 焉用亡鄭以陪鄰
B、① 鄭既知亡矣 ②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C、① 且貳于楚也 ② 且君嘗為晉君矣
D、① 無能為也已 ②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14、下列對原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
A、佚之狐的話“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反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
C、秦晉圍鄭的原因有二:一是鄭“無禮于晉”,二是鄭“貳于楚”。
D、本文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盡管文字簡潔,情節的推進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15、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而后“夜縋而出,見秦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一是交代了燭之武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難時刻,能夠接受規諫,勇于自責。三是贊頌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個人得失,以解國難為重的愛國精神。
16、試比較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的異同。
答案: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異:鄭 伯:直截了當 燭之武:迂回曲折
17、用自己的話給下列人物寫一句話的評說。(可多角度、有創意地評論)
(1)燭之武:
(2)佚之狐:
答案:
(1)大義:不計個人得失,以解國難為重;大勇:只身赴敵營,說服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
(2)佚之狐力薦燭之武,可謂慧眼識英雄。
18、翻譯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譯文:
(2)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譯文: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譯文:
答案:
(1)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做邊邑,你知道那是很難的。
(2)失掉自己的同盟國,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是不符合用武的準則的。
(3)(晉國)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擴張它西邊的邊界。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