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卷高考地理科目高考大綱(2)
2019-01-28 17:51:32網絡整理
2.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 人口與城市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部分區域可持續發展
1.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區域的含義。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 區域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