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本閱讀答題技巧與例題解析
2019-01-17 19:50:16三好網
一、閱讀方法
有考生認為,做選擇題只是“找”與“比”的問題,與“讀”關系不大。其實,把握了“讀”,下兩步的“找”與“比”才會事半功倍。這里的“讀”包括兩點:
1.通讀,整體把握全文。先總體瀏覽文章,邊讀邊畫出關鍵詞語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內容。
2.精讀(文段)。這里的“精”,不是“精細”,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讀,才能準確吸納判斷。什么叫“精讀”呢?只讀該讀的(與選項對應的內容),緊抓勿松,讀得精確;不該讀的不讀,置之不理,棄得堅決;和解題無多大關系的,讀過后就不再讀。
方法:
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論述類文本、實用類選擇題,除此之外,還要用好“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文有關內容認真、仔細地比較、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那么,要比對哪些內容呢?
1.比對詞語
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采取了“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誤。因此,比對的第一層是詞語比對,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去了哪些詞,改了哪些詞,添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選項中的下面這些詞語最值得我們優先比對:
①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
示例:(安徽卷第1題D項)在科學本身的領域里,科學家運用的不表達愿望、善惡等感情的概念,是現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原句:它為建立它的貫徹一致的體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達什么感情的。……附帶地說,這個特點是慢慢發展起來的,而且是現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比對:“這個特點”指的是“它為建立它的貫徹一致的體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達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概念”,選項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②范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現象。
示例:(安徽卷第1題C項)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構成了傳統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
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課題。
比對:該項將“基本課題”變換為“全部內容”,所指范圍明顯擴大了。
③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經”“將來”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說法絕對等。
示例a:(安徽卷第1題A項)在科學本身的領域里,科學家構建嚴謹完整的科學體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達個人感情的。
原句:它為建立它的貫徹一致的體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達什么感情的。
比對:原句是“不表達”,選項是“不充分表達”,程度顯然是不同的。
示例b:(江西卷第7題C項)利用磁共振進行的研究已經證實:擁有聯覺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數字和字母時,大腦中與形狀處理相關的皮層區域會被激活外,與顏色認知相關的V4區域也同時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進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證實以下的假設:對于正常人來說,當看到數字和字母時,大腦中與形狀處理相關的皮層區域就會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擁有聯覺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區域外,與顏色認知相關的V4區域也同時被激活。
比對:原句中的“似乎”變成了選項中的“已經”,性質變了,或然變成了已然。
【邊練邊悟】
用詞語比對法看下列選項是否正確(打“×”或“√”)。如果錯了,請說明理由。
①選項:(安徽卷第2題D項)文章前一部分著重闡述科學研究的特點,后一部分著重闡述倫理公理的根源、特點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確倫理公理同科學公理在構建和驗證過程中是有本質差別的。
原句:倫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驗同科學的公理并無很大區別。
【比對結果】 (×)
理由:原句是說“并無很大區別”,選項中成了“有本質差別”。
②選項:(湖北卷第8題B項)禮俗是鄉土社會里應對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抽象真理,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關系。
原句: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
比對結果: (×)
理由:原句中的“個別”“并不是”等詞語在選項中被偷換成了“普遍”“是”,造成了語意錯誤。#國教#育出#版網]
③選項:(山東卷第6題A項)圍棋發源于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河圖洛書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飽含著文明母體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圍棋極可能源自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河圖洛書和周易八卦,因為其形制、內涵與中華文明的源頭相符。
比對結果: (×)
理由:選項刪去了原句中的“極可能”,把或然變成了必然。
2.比對關系
(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系),看這種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對詞語,重點考查的是是否讀準、讀懂了信息;而比對句間關系,則要求考生不只是單純地篩選信息,更應在篩選的基礎上關注信息間的聯系。因此,比對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比對的重點內容。比對關系分兩步:
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包括句子),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抓關聯詞),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但以因果關系居多。
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尤其看因果關系,是否有強加、倒置不當。
示例① (天津卷第6題D項)生態文明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它也是一個哲學問題。
原句:生態文明不僅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問題。
比對:原句是并列關系,到了選項中變成了因果關系,這叫強加因果。
示例② (遼寧卷第1題C項)資源外延小于環境,主要分為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源。只有改變獲取資源的手段,才能使人與自然不再對立。
原句:一般來說,環境比資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資源是人掠奪的對象,……不管手段如何,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的。
比對:原句中用的是“不管……”,選項用“只有……才能……”表述,這既改變了原句關系,更改變了結果。
【邊練邊悟】
比對下列選項與原句之間邏輯關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請說明理由。
①選項 (四川卷第7題B項)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的花鳥畫由于創作風格一開始就標新立異,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來越多地參與花鳥畫創作,他們的創作風格一開始就與院體畫大相徑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吳門畫派。……他們的花鳥畫在吸收前代大師成果的基礎上發展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在美術史上頗有影響。
比對結果:不一致
理由:強加因果,“標新立異”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吳門畫派也沒有取得“最高成就”。
②選項 (北京卷第14題A項)生命的“神”如果脫離了“形”而獨立存在,則形神失調,人體就會產生疾病。
原句:神不能脫離形體單獨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體現,形沒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軀殼。形神和諧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調是疾病的標志。
比對結果:不一致
理由:根據原句,選項中“如果……則……”的假設推導關系不存在。
③選項 (浙江卷第9題D項)只有糾正了“五經”音義中的錯誤,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學者對經學研究的貢獻。
原句:研究經學史,不了解清代學術不行,因為他們把字、詞、義解釋得更清楚了,漢宋儒的不少錯誤得到了糾正,不了解清代學者對經學的重新檢討研究,念字就會念錯,發音就會不準確。對“五經”音義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貢獻。
比對結果:不一致
理由:選項中“只有……才能……”的條件關系完全不合原意。
3.比對依據和結論
比對依據和結論,看推斷是否成立。
推斷題選項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斷形式,原因結果或條件結論同時出現;有的只是一個判斷句。對完整推斷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條件文中是否有依據,二看所述結果(結論)文中是否有依據,三看原因或條件與結果或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對只是一個判斷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現成的結論,二看結論(既然是推斷想象,“這個結論”文中往往沒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與邏輯事理。
示例① (遼寧卷第3題D項)“審美的環境保護”理念中“美”的構成是豐富的,它高于科學的“真”的保護,因而保護環境首先要考慮人工美的因素。
原句:在諸多關于環境保護的理念中,“審美的環境保護”理念有積極意義。這里“美”的構成是豐富的,既有來自生態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這樣,“審美的環境保護”不僅包含了以生態平衡為最高原則的科學的“真”的保護,而且高于“真”的保護。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嚴重污染了,按“真”的保護,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它的生態平衡;而按審美的保護原則,不僅要治理污染,還要進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養魚建亭等。
比對:選項由“審美的環境保護”推出“保護環境首先要考慮人工美的因素”的結論是有違作者觀點的。原句說保護環境首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要“進一步做一些美化”。
示例② (天津卷第8題C項)西方現代性原則不具備有利于人類生存下去的普適意義。
原句:現代中國文化要有不同于現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這些普適的理念基礎上,而不能以已證明是有根本問題的某些西方現代性原則為基礎。……這就需要我們不是把西方文化作為敵對的東西或對立的東西,而是要把它作為助緣。
比對:該項推斷與原句中的第二句說法矛盾。
【邊練邊悟】
比對下列選項的推斷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①選項 (湖南卷第14題B項)生態建筑聲環境控制與一般噪聲控制不同,因而傳統聲學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態建筑。
原句:但生態建筑的聲環境控制有別于一般的噪聲控制,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影響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盡量與其他生態技術(如自然通風)相協調。
比對結果:不成立
理由:選項說法太絕對,既不合文意,也不合常識。
②選項 (四川卷第7題D項)人類活動較少的北極上空大氣中的汞濃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發到大氣中,并且能夠隨空氣團作全球范圍的遷移,在大氣中停留幾個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條件下,它會發生沉降,并在當地食物鏈生物體內聚積。由于汞的這種屬性,它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溫室氣體外唯一一種對全球范圍產生影響的化學物質。
比對結果:不成立
理由:推斷不合事理,屬臆想。
二、審題、答題
1.審題
(1)從題干用語上明確考查重點和閱讀區間
①題干中出現“‘對×××’的理解,正確(或不正確)的一項”用語,表明是對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篩選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題干中出現“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或不正確)的一項”用語,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篩選和整合,篩選區間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幾段甚至全文。
③題干中出現“對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語,表明考查的是對全文論述思路或段內層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篩選區間是全文或一段。
④題干中出現“推斷”詞語,表明是在考查推斷能力。篩選區間一般在文章后一兩段,或者全文。
(2)從題干用語“正確”或“不正確”上判斷試題難度及做題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題目難度大,必須綜合運用比對法和排除法;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題目難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對法。
2.答題
答題步驟有三:讀、找、比。
①讀。通讀全文,借助關鍵詞語、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內容,為做題作準備。
②找。依據選項中的關鍵詞,找準選項在原文中的對應句,確定下一步比對的內容。
③比(對)。比較選項和對應句,找到二者有差異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確選項,反之是錯誤選項。
【邊練邊悟】
比對下列選項與原句意思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請說明理由。
①選項:(天津卷第7題B項)“微博粉絲”和傳統“粉絲”都能獲得一種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滿足,在追星的過程中實現自我認同。
原句:換句話說,“粉絲”對偶像“評論”,為其爭取人氣,照亮星途,既能獲得一種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滿足,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實現。
比對結果:不一致
理由:“都”說法絕對。原句說“為其爭取人氣,照亮星途……自我實現”。選項中說的“獲得一種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滿足”是有條件(為其爭取人氣,照亮星途)的,并不是所有的“粉絲”“都”能獲得。
②選項:許多地方為發展經濟,利用當地文化資源提高知名度,為經濟發展帶來效益。文化本身成了產業,因此下海經商的文人中有些被稱為“儒商”。
原句:改革開放后,許多文人下海經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以“儒商”的雅號。文人與商人之間,似乎不像從前那般涇渭分明了。再接下來,許多地方為發展經濟,提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口號。雖然文化本身不能賺錢,可是當地的文化資源,卻能夠提高當地的知名度,為招商引資、旅游開發等提供機會,從而帶來經濟效益。
比對結果:不一致
理由:強加因果。
③選項:臧克家的《三代》一詩富有巨大的張力,使得這首詩時間跨度長,跳躍性大。
原句:詩在時間上的跳躍,使詩富有巨大的張力。臧克家的《三代》一詩只有21個字,卻既寫出了一個農民的一生,又寫出了農民的世世代代。
比對結果:不一致
理由:顛倒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