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史綱要全解(2)
2019-01-10 19:16:09三好網
【兩個歷史階段特征】
1.建國初期(過渡時期)
①政治: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確立、“一邊倒”外交政策;
②經濟:一五計劃奠定工業化基礎、三大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③思想:“雙百”方針的提出,毛澤東思想的指導;
④文化: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⑤國際:美蘇冷戰,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封鎖。
2.新時期(改革開放時期)
①政治: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完善、“一國兩制”祖國統一大業、多邊外交;
②經濟: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城市對國企的改革、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融入經濟全球化;
③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
④文化:科教興國的提出,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⑤國際:政治的多極化、經濟的全球化、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歷史主線】
1.政治史: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法制的建設、外交方針政策與成就、“一國兩制”
2.經濟史: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一→三→八→八二→大→人→十→文→周→鄧→改→社)
3.思想文化史: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歷史主體】
1.政治史: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法制的建設、外交方針政策與成就、“一國兩制”。
①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與發展(背景、經過、職能、意義)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與發展(背景、經過、原則、特點、地位、意義)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背景、經過、原則、地位、意義)
→1998基層民主選舉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確立(海選、原則)
②法制建設
→1949-1954《共同綱領》(背景、內容、意義)
→195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背景、內容、原則、意義)
→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
→1982修訂《中華人民共各國憲法》
→逐步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完備的法律體系
→頒布民告官的法律《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
→1997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的方針,1999九屆人大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
③50年代―70年代―新時期的外交方針、政策、成就(背景、表現、意義)
④“一國兩制”祖國統一大業(背景、提出、含義、成功運用、意義、海峽兩岸的進展)
2.經濟史: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一→三→八→八二→大→人→十→文→周→鄧→改→社)
①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各自的背景、內容、意義)…成功
②八大二次會議、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文革(各自原因、特點、表現、影響)…失誤
③1961年的“鞏固、充實、調整、提高”的方針,糾正農村左傾錯誤、1973年周恩來的調整、1975鄧小平全面整頓(各自的背景、意義)…成功
④改革開放,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背景、內容-措施、特點、意義)…成功
★注意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失誤的探索?特別注意改革開放的措施.
3.思想文化史:
鄧小平理論、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①鄧小平理論(背景、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南方談話,成熟,十四大→十五大、確立標志、精髓、意義)★注意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②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