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輪復習,小康社會及經濟全球化知識點
2019-01-10 18:35:30三好網
第十課 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①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②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
③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
④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2、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主旨是更好地發展。
全面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可持續發展——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與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的原因:
(1)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2)科學的發展觀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能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進。
3、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措施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
既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
通過科技創新,降低單位產值能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實現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效益相協調。
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實現消費與投資、出口相協調。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綠色消費,加大環保力度,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相協調。
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
統籌區域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部互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第十一課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和表現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國家為主導的。
2、跨國公司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通過跨國公司實現的,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
跨國公司全球化的生產經營方式大大促進了資金、技術、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推動了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
3、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有利影響:
①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
②經濟全球化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經濟全球化的不利影響:
①經濟全球化擴大了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
②經濟全球化導致風險全球化,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威脅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
4、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基本戰略
“引進來”的含義:“引進來”是指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等。
實施“引進來”戰略的原因: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單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需要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等。
實施“引進來”戰略的措施:
①繼續擴大外資利用規模,提高外資利用水平。
②在利用外資的同時,要結合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更多地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
“走出去”的含義:“走出去”是指通過到境外投資辦廠、對外承包工程、勞務輸出等各種形式,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
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原因:國家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增強,越來越迫切要求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措施:
①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努力實現境外投資主體多元化。
②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優化出口結構。
③企業要堅持以質取勝,培育我國的名牌產品,樹立“中國制造”的良好國際形象。
④遵循和利用國際貿易規則,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⑤堅持市場多元化戰略,拓展投資區域,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
5、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雙刃劍”
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范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6、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的影響?
積極影響: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發展贏得更好的國際環境;有利于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
消極影響:給國內的許多企業帶來生存危機;對我國產品實行某些限制性措施;反傾銷訴訟案會有所增加。
7、我國的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是我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基本戰略。
8、我國自對外開放過程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主動防范風險,自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