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二輪復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
2019-01-02 14:32:05網絡
歸納總結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實踐:
(1)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國內戰爭勝利后,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2)20世紀30年代,蘇聯確立了“斯大林模式”,對蘇聯和世界歷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3)二戰后,“斯大林模式”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進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的情況下,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1.對新經濟政策的客觀評價
(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標志著蘇維埃政權把工作重心由反對國內外敵人的武裝干涉(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
(2)它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已放棄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鞏固工農聯盟,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3)是列寧對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進一步探索的結果,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4)這一政策受到了俄國廣大工農群眾的歡迎,促進了俄國工農業生產的恢復;進一步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2.斯大林模式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關系
斯大林恢復了被列寧否定的軍事共產主義體制。
具體表現為:
第一,實行農業全盤集體化,剝奪了農民生產經營的獨立自主權;
第二,取消市場機制,實行指令性計劃,實行超高速度的重工業化、軍事工業化,這種做法使蘇聯成為軍事強國,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費品的嚴重短缺,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衡;
第三,貫徹“階級斗爭尖銳化理論”,加強專政,在國內實施大規模鎮壓,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軍事動員型的計劃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
3.對社會主義改革的認識
(1)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發展的道路上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
(2)社會主義改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3)改革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具有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
(4)改革要關注人民大眾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貫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進,也不能保守停滯,更不能輕易改變改革的方向。
(6)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要處理好其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特別要保持政治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