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三輪沖刺,話題作文傳統文化類
2018-12-31 10:45:41網絡
話題一 共享:傳統手藝傳承新思路
承載著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遺文化,彰顯著巧奪天工之技的非遺項目,急需在時代的版圖上,找到專業化與大眾化的完美契合點。
非遺傳承人公開獨家配方
青瓷被譽為“瓷器之祖”,以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著稱于世。宜興青瓷曾被外交部、文化部定為國禮,遠銷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被外國人贊為“東方的藍寶石,精美的碧玉器”。遺憾的是,宜興青瓷近年漸有衰敗之勢,技藝傳承更面臨斷代危險。
2017 年 10 月 5 日,江蘇無錫非遺傳承人詹杏娣打破常規、開先河,將宜興青瓷獨家釉料配方無償捐出并公之于眾,只盼望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繼續流芳百年。無償公開獨家配方,意在以降低門檻來“壯大門戶”。這種開放共享的心態,既是非遺文化傳承的大胸襟與大格局,更是促進非遺項目社會化、市場化的有益嘗試。非遺傳承人詹杏娣之舉,著眼大利、裨益大局,她以實際行動探索著非遺項目的現代化傳承之路。
模 擬 考 場:
獨門絕活、私家秘方是傳統手藝人的飯碗,從來都是秘而不宣。對于詹杏娣捐出配方的舉動,你有什么看法?
請以“傳統手藝遇上傳承困境”為話題作文。
示 范 片 段
以開放共享探索非遺傳承之道
當非遺保護遭遇小眾之惑時,群策群力是必由之路;當非遺傳承遭遇現實困境時,革故鼎新是不二法門。任何技藝失之于應用,那就真的變成了“遺產”,徒供觀瞻與喟嘆,失去了本來的生命力。對非遺文化和非遺項目來說,保護不等于抱殘守缺,傳承不等于僵化保守,恰恰相反,敞開門戶、全民共享,讓扎根民間的非遺重新歸于火熱的現代生活,傳統技藝才能真正“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從這個意義上說,小眾的非遺需要融入大眾生活,民族的非遺需要綻放在世界舞臺上。
話題二 融合:古詩文傳誦新載體
古詩文與音樂作品的融合,既豐富了音樂的內涵,又有利于古詩文的廣泛傳誦,同時也增加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懷與熱愛。
改編《琵琶行》為流行歌曲
提到古詩文,人們腦海里立馬跳出枯燥乏味的字眼,背誦古詩文對于學生來說更是一種折磨。但如果把枯燥的古詩文變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會是怎樣一種效果呢?
2017 年 5 月,一群畢業于國內頂尖藝術高校的90 后藝術生,把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編成了流行歌曲,不僅旋律動聽、朗朗上口,副歌部分還用上了戲曲腔,使得詩句充滿韻律感,便于記憶。這段 5 分半鐘的歌曲視頻在網絡上收獲大量點贊,受到中學生的追捧,很多學生稱看完視頻后找到了背書的正確方式。這也使創作者備受鼓舞,他們接下來打算嘗試改編《出師表》《蜀道難》《逍遙游》等古詩文,希望大家聽完以后,可以把考試中古詩文填空的分全拿到手。
模 擬 考 場:
你有過“學古詩文難,難于上青天”的吐槽嗎?如果為古詩文插上音樂的翅膀,你會喜歡上背誦古詩文嗎?請以“換種方式背古詩文”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示 范 片 段
給古文插上音樂的翅膀
古詩文變身為流行歌曲,不只是簡單地加上曲子,更表現了譜曲者對于古詩文的理解。于聽者而言,演唱者的表現加上曲調的搭配,讓人對古詩文有了更豐富的體驗與理解維度。創造性傳承,賦予了古詩文新的生命力。讓人們知曉創作者的原意當然重要,但引導人們挖掘自身對傳統文化作品的看法,并借此創造新的繼承方式,于文化傳承的角度,應該更為重要。因為歸根結底,古詩文并不是拿來背誦的,接續其內嵌的傳統文化意蘊才是關鍵。
話題三 年輕化:傳統戲曲革故鼎新
在新與舊之間,不拋棄傳統戲曲的正宗藝術與美學風貌,賦予古典遺產以青春的生命,讓經典的故事散發青春的魅力,才能為現代觀眾提供與傳統、古典對話的空間。
給年輕人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四百多年間,物換星移, “百戲之祖”昆曲由盛而衰,《牡丹亭》的演出也隨著昆曲的衰落而難得一見。珍愛昆曲如生命的著名作家白先勇,看到了昆曲目前面臨的危機主要是由于觀眾老化和演員老化所致,他希望通過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造就一代年輕演員,培養昆曲人才,以年輕的演員面對年輕的觀眾,讓傳統的昆曲重新煥發出青春的生命力。
為了打造經典,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創作團隊遵循“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守舊,利用而不濫用現代”的原則,在書法、佛像、水墨畫、古琴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根基上謹慎加入現代元素,使其回歸“雅部”,變成一出既古典又現代的藝術精品,使很多觀眾對古老戲曲的青春魅力發出了由衷的贊嘆。
模 擬 考 場
傳統戲曲需要接納年輕觀眾,自身轉變已刻不容緩。請以“傳統戲曲的轉變”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示 范 片 段
傳統戲曲也要與時俱進專業演員稀缺、經典劇目面臨失傳、經營不善、受眾群體狹窄,這些問題讓傳統戲曲岌岌可危。傳統戲曲源自民間,其歷史上的發揚光大也在民間,讓這樣的藝術形式重新煥發生機,同樣離不開民間的認同與滋養。
傳統戲曲要吸引新的受眾特別是年輕人,有必要在保留精髓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文化始終處于動態的演進過程中,抱殘守缺只會讓文化隔絕于世。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一組漫畫,都可能成為傳統戲曲發展的契機。
話題四 生活化:當二十四節氣遇見美食
在數千年的歲月里,二十四節氣總結的一整套農耕時間制度指導著人們的農業生產活動,并由此衍生出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食氣時代”:美食版二十四節氣
晶瑩剔透的面條“漂浮”于鮮美的濃湯上,栩栩如生的中國龍倚靠在瓷碗旁,歡樂的小人偶忙碌著做面的各道工序……這是 95 后女生羅書環眼中的雨水節氣與龍須面。羅書環憑借豐厚的藝術造詣,通過將二十四節氣與美食的完美結合,設計出了《食氣時代——二十四節氣美食插畫設計》。這一作品獲得 2017 年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
“古時農耕文明,大家都過著樸素卻夯實的生活,很多神圣的祭祀時間都在節氣時進行。”羅書環說,她創作的“食氣時代”將美食用手繪的形式來突出視覺元素,提升傳統美食的藝術性,不僅讓人感覺別有趣味,更能使二十四節氣的展現更多元化。她希望通過這種妙趣橫生的表達手法,讓人們更加樂于接受中國傳統文化。
模 擬 考 場
你會背二十四節氣歌嗎?你認為怎樣才是對二十四節氣真正的保護?請談談你的看法。
示 范 片 段
在生活中“活著”才是真正的保護“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古代社會,二十四節氣是民眾社會生活的重要節點與時間坐標。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它的功能雖日漸減弱,但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認同價值。2016 年,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遺成功不應是終點,而應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我們要做的,不是將二十四節氣束之高閣,而是賦予其新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它的內涵,讓它在生活中“活著”。
話題五 創意化: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相契合
博物館是一國文化的精粹之地,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創產品就是連接博物館文化與游客的載體,研發者需要將傳統元素與新潮的思維融于文創產品之中。
打造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殿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著眼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進行結合,打造文創產品。
蘇州博物館老館有一棵紫藤樹,為 500 年前明代畫家文徵明親手所植。經歷歲月變遷,這棵樹依舊生命力旺盛。于是,工作人員親手采集、晾曬、篩選、試種,選出合適的種子配以精美雅致的包裝,作為文徵明大展的配套文創產品,獲得了游客們的“點贊”。
一顆小小的種子,不僅凝結著紫藤老樹的滄桑歷史,更是帶著文徵明印跡的風雅藝術。一件優秀的文創產品,不僅具有紀念意義,也能引起更多人對博物館、對館藏文物的好奇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創產品就是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是可以被游客帶回家的展廳。
模 擬 考 場
你買過文創產品嗎?在選擇一個文創產品時,你更看重產品形式還是文化內涵?請談談你的看法。
示 范 片 段
給產品以文化增值曾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翡翠白菜”文創產品與“朕知道了”膠帶紙被人們津津樂道,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故宮古建筑紋飾填色書”與“故宮日歷”等文創產品也掀起了購買熱潮。近年來,古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相契合,引領著文化風潮。文創產品帶動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喜愛,也為創作者帶來物質收益,這誠然是好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多家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都存在簡單化、同質化的問題。若想真正把文創產品打造成傳統文化的“最后一個展廳”,那就不能一味制造缺乏文化增值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