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吃青春飯的專業,想好了再報!
2018-12-20 17:40:07網絡整理
傳統意義上的“青春飯”大多是服務和娛樂業,靠臉蛋兒和體力吃飯的確不是長久之計;而新“青春飯”大多集中在新經濟領域。過去只要會一門手藝,就可以活命,而且越老越吃香。而如今,連靠知識和才干吃飯的活兒都有可能被淘汰!
以下4個是就目前看來就有可能吃“青春飯”的專業,供2018年高考的考生了解,希望可以幫到2018年高考志愿填報的童鞋!
IT程序員
對應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
記得曾經有過一種說法:Windows就意味著,一旦技術人員開發出新的操作系統,你就要把自己的電腦從窗口扔出去。
計算機技術更新換代速度之快和淘汰之殘酷,由此可見一斑。
有資料顯示,目前,大部分IT從業者的黃金年齡是在24歲~28歲,國內90%的軟件開發者年齡在20歲~30歲。
這個行業技術更新非常快,新技術、新概念甚至新思維日新月異,如果過了35歲再不轉型,或者沒能進入管理層,就只能另謀出路了——跟一幫剛剛走出校門的壯小伙兒一起趕進度、搶工期、抓bug,為了跑一個程序通宵達旦工作,真的不是件好玩兒的事情。
媒體工作者
對應專業:新聞學
通常情況下,每天凌晨1點,MSN上頭像還亮著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大洋彼岸的朋友;另一種就是媒體同行。
如果留意一下你就會發現,沖在采訪一線的新聞工作者,絕大多數都是20多歲的新人。有激情有體力有沖勁兒,年輕就是當記者的資本。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后,各媒體的記者們哀鴻遍野——“腳上沒有兩個泡就別說跑過世博會。”“今天走破了兩雙襪子。”“凌晨兩點才吃上晚飯。”
如果遇到什么突發事件,領導一個電話,不管你是在看電影還是逛街,立馬就得拎著行李第一時間奔赴前線。風餐露宿不說,白天撒出去滿世界采訪,晚上回來三五千字的文章倚馬可待。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做新聞,要拼速度;做新聞王,要拼秒數。在編輯的連環奪命電話催促下瘋狂敲擊鍵盤,需要何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和抗壓能力,個中滋味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