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4 13:02:25
高一地理教案:《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 以下內容為完整課時的教案,對試講10分鐘起啟發作用,所以同學在試講中遇到類似材料,還必須仔細看清楚試講要求。仔細看材料進行著重了解。做到熟悉能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人口數量變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
2、了解人口增長模式類型及其轉變。理解二戰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長模式的判斷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分析討論,讓學生歸納不同時期人口增長的特征和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相應國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講解人口增長模式含義,借助圖表案例等分析討論,讓學生歸納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征及差異,引導學生對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形成轉變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及其成因。
2、理解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和轉變的原因。
教學難點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通過世界60億人口日和中國13億人口日圖片導入第一個標題——人口的自然增長。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教師展示材料一,讓學生明確自然增長數與自然增長率的關系;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總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總人口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口數之比,通常以年為單位計算。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師講解:當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正值;當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值。因此,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
過渡:下面我們從時間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趨勢是怎樣的呢?為什么會這樣呢?
二、人口自然增長的時間變化
(引導學生讀課本圖1.2和圖1.3,讓學生分析)
教師首先讓學生說出閱讀地理曲線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然后總結歸納:
讀圖名。
讀各個坐標分別表示什么變量(兩圖橫坐標均表示時間,縱坐標均為相應時期人口數)。
判讀圖形變化特征(兩圖中曲線曲率的變化反映對應時段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大小)。
思考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兩圖均反映不同歷史時期世界人口數量增長的不同特點)。
問: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總趨勢是什么?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