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4 12:21:54
高一地理教案:《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3、提供數據,從技術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異,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以小組協作討論的方法學習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大膽、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5、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協作討論和案例探究,幫助學生建立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克服困難的信息和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學會傾聽和欣賞別人,學會從分歧中尊重別人,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2、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
難點 重點 1、 山地的三種類型。
2、 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難點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 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方法與手段 模擬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自主探究學習法
教材分析及
教學策略 山地是陸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系,所以,在講述了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之后,本節將山地作為內力塑造地表形態的一個典型案例單獨講授。地表形態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有密切的關系,為了讓學生認識地表形態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影響,本節在講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還以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為案例,剖析了山地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所以,本節有兩個重點內容:一個是山地的形成,介紹了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規模;另一個是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本節以山地為案例,對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進行剖析,目的是讓學生對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更為深入理解,學會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剖析方法遷移到其他構造地貌的學習中。
對褶皺和斷層內容的處理。褶皺山和斷塊山都發育在一定的地質構造上,所以,教材在講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的時候,都是先從褶皺和斷層這些基本地質構造的形成講起的。它們是學習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礎,但不是最后的落腳點。最后的落腳點是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本形態。
"火山"部分內容組織。教材從三方面介紹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結構、火山的規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對比的方式介紹了兩種不同的火山活動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種是裂隙式噴發與玄武巖高原的形成,一種是中心式噴發與火山錐的形成,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噴發都能形成火山錐。這給學生將來有機會到野外觀察火山提供一個基本常識。
導入 【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說過許多山脈,如我國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板書】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板書】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引導】什么叫褶皺、斷層呢?
(教師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并強調巖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