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土壤》教學設計(2)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4 10:59:37
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本節教材介紹的土壤是陸地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要素,對于土壤,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對其都有感性認識,對其作用似乎也能夠意識到與植物生長或農業生產有著密切關系,而對于土壤在整個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則比較陌生,因此本節教材在開篇首先介紹土壤的概念,并用一幅“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及《說文解字》對土壤的概念加以說明,以幫助學生理解。從土壤的概念出發,通過“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教材闡述了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三個作用:①土壤處于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雖然土壤是由其他要素相互作用下派生出來的,但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它是結合陸地環境各要素的樞紐;②土壤是地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場所,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③土壤能夠為植物生長提供扎根立足的條件,使裸露的地表草木叢生,從而改變了陸地環境及整個地球面貌。
教學建議
由于本節教材與實際聯系較為緊密,學生對土壤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土壤標本,或者條件允許,也可以帶學生到郊外實地觀察土壤剖面,增強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運用理論知識解釋實際現象的能力。
解釋土壤的概念,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通過對“土”字含義和圖像含義的了解,明確土壤的概念。運用教材提供的“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土壤如何聯系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并通過學生已有的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與土壤的關系等相關知識的遷移,明確土壤在四個圈層中所起的作用。通過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說明“土壤的肥力特性”,并使學生明確土壤的肥力與土壤的物質組成有密切關系,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說明土壤的物質組成及各種組成所占的比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或利用土壤標本了解土壤物質的組分與其肥力特性之間的關系。土壤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教師應使學生明確土壤合理利用,不但肥力不會下降,反而會不斷得到改良和提高,對土壤的改良可以通過調控養分——增加有機質,調控水分—灌、排結合,調控酸、堿度等措施保證土壤的肥力。這些知識對于城市的學生比較陌生,教師要利用學生生物、地理或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加以引導、講解,使學生能夠了解這些知識。“土壤的形成”部分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土壤標本、教材提供的“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到郊外實地觀察,通過觀察以及學生已有的關于巖石風化形成風化殼等知識的遷移,使學生明確土壤的形成過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圖使學生了解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關于“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影響”,教師可以列舉實例說明有利和不利兩方面的影響,如通過開墾、翻耕、施肥、灌溉等,是土壤逐漸熟化,南方的水稻土是人類活動影響比較典型的例子,不利的影響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利用導致土壤出現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等現象,從而使土壤退化。通過對實例的分析,使學生明確對土壤這種可更新資源也要合理利用和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