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優秀教學設計(二)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2 11:52:2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孩子愛的能力發展階段及特征,理解父愛和母愛的特點與本質區別,了解作者關于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念;
2.把握本文的結構,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對父愛與母愛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習經驗等,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
1.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導,學生初步掌握梳理本文結構,并抓住關鍵句子,深入體會含蓄蘊藉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信息與作者的觀點;
2.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體會觀點與材料的結合,探究作者對父愛與母愛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對文章進行結構分析。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2.難點:對父愛與母愛的本質的理解及部分關鍵語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教法:點撥法、提問法、歸納法
2.學法:品讀感知法、勾畫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設想】
由于本文理論性比較強,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內容有相當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根據過渡句、總結句、中心句等標志性語句弄清課文結構層次,理清思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通過討論、發言交流等形式體味關鍵語句、難點語句的含義。最后,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其中把握“父母對孩子的愛”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鼓勵學生對弗羅姆的觀點大膽質疑,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評價。以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學會愛父母,做一個具備愛的能力、懂得愛的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大家還記得孟郊的《游子吟》嗎,現在我們一齊朗誦一遍。(“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體味了慈母的溫情,同學們想一想,之前我們學過有哪些描寫父親的文章,可能我們初中時學習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最為記憶深刻,父親的背影一直印刻在作者與我們讀者的心中。父母之愛是我們永恒的歌唱,父母給了孩子最質樸最無私的愛,而孩子也應懷感恩之心去回報父母,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交流愛的傳遞。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從理性高度審視人間至愛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二、整體性感知:
(一)作者簡介
弗羅姆(1900~1980)德國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他是“新弗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最重要的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一生寫下了大量著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選自他1956年所著《愛的藝術》一書,是其中第二章《愛的理論》的第二節。弗羅姆認識到父愛和母愛的不同,并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父愛的性質,典型地體現了他的學術淵源--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綜合,既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又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
(二)學生閱讀課文,并勾畫文中關鍵句,提出問題
1.題目為什么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而不叫“父母對孩子的愛”,說明原因。
因為本文包含兩個方面的愛: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另一個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2.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寫孩子的愛,哪些主要寫父母的愛? 這兩部分的過渡句在哪里?
1-3 段 寫孩子的愛,愛的能力的發展4-8段 寫父母的愛,愛的對象的發展母愛父愛的根本區別9-10段 綜合父母,達到靈魂健康成熟過渡句: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
(三)梳理文章的結構并把握文章說明的內容
再一次瀏覽全文,學生討論后劃分文章結構,概括每一段內容。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