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拿來主義》優秀教學設計(三)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2 11:36:02
高二語文教案:《拿來主義》優秀教學設計(三)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和學習魯迅先生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與方法,發揚拿來主義精神,在閱讀中外作品時注意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進行論證說理的方法,正確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總體理解文意
2、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
三、教學設想:
1、學習本文可以從理解文章的觀點和結構入手。
2、對語言的揣摩要結合魯迅雜文善于運用形象說理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表面現象的詞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內涵,可通過練習一中的1、2、3題進行。(詳見《教師教學用書》P10“教學建議”部分)
3、多用啟發性的提問,注意培養學生思維分析的能力。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
總體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初步體會文中一些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顯現的表現力。
二、教學內容和步驟:
1、 題解導入:
“主義”是指重大的原則或主張。“拿來主義”這個提法是魯迅先生的獨創,它的題旨是針對國民黨政府媚外賣國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盤西化”的主張,也針對革命文化陣營內部的拒絕借鑒,盲目排斥的錯誤態度,魯迅提出既要大膽吸收借鑒外國文化(也包括本國的文化遺產),又要認真的分析精華與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質,創造民族新文化。
2、講讀課文的前半部分(1-4節)(第5五節為過渡節,也可到第5節)
(1)請學生閱讀這部分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主張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義?重點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義?
學生閱讀后作答,教師明確:
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后者。(運用學生粗知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歷史知識,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
課文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說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接著舉出事實(送古董;送古畫、新畫;送梅蘭芳),從歷史,社會根源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媚外賣國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