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區域的基本含義》教學設計
來源:精品學習網 2018-11-16 10:46:39
本文題目:高二地理教案:區域的基本含義
[學習目標] 1.了解區域的主要特征。2.理解區域的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3.利用相關圖表、數據資料,分析區域產業結構以及空間結構的變化。
一、區域的主要特征
1.區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間。
2.主要特征
(1)區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線。
(2)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③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則具有顯著的④差異性。
(3)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特色和⑤功能。
(4)區域之間是相互⑥聯系的,一個區域的發展變化會影響到周邊和相關的地區。
二、區域空間結構
1.概念:指一個地區各種區域要素的⑦相對位置關系和⑧空間分布形式。
2.影響因素:自然地理條件、⑨社會經濟活動、人口狀況、⑩城市化水平、區域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等。
3.區域空間結構分類
(1)從總體上看,一個區域可劃分為?鄉村地域和?城鎮地域。
(2)從空間分布形式看,區域是匯集?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等產業,點、線、面相結合的自然—社會綜合體。
三、區域產業結構
1.概念:產業結構指?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
第一產業指?農業 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指?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如 ?服務業
2.影響因素:自然地理條件、○21經濟發展水平、資源配置狀況、○22勞動力素質等。
3.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指三次產業占○23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三次產業的○24就業比重以及○25內部構成等。
探究點一 區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材料】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北方地區”、“東部沿海地區”描述中國的不同地區。而不同的省級行政單位或同一個省級行政單位內部的不同地區,其稱謂也不同,如山東與山西,江蘇省的“蘇南”“蘇北”,四川省的“川東”“川西”,這些都是區域概念的縮影。
1.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地區”這一說法,它與區域是同樣的概念嗎?
2.所有區域都有明確的界線嗎?
3.如何理解區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歸納】
1.地區與區域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區域是一個地域的綜合體,空間尺度可以大到全球,小到某一特定的區域。地區的概念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指較大范圍的地方,可以說“上海地區經濟發達”,而不能說“上海區域經濟發達”。
2.否。區域都有一定的邊界,但有些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有些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
3.從“界線、異同、特色、聯系”四個方面理解。如下表:
特征 作用
區域具有一定的界線 進行區域劃分,確定具體區域的基本依據。有的區域界線是明確的;有的區域界線是模糊的
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則差異性顯著 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開發區域優勢資源的依據
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特色和功能 區域發展方向確定的依據
區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區域的發展變化會影響到周邊和相關的地區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綜合考慮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正確評估區域發展對其他區域的影響
【規律總結】
如何全面認識一個區域
(1)清楚類型。即看該區域是按什么標準劃分的什么類型,這是認識區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2)區域特征。也就是看該區域在何位置,與周圍的區域有何聯系。(3)區內共性。即分析區內各要素之間的聯系。(4)區間差異。即比較該區域與其他區域在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不同。(5)邊界形狀。這主要是記憶該區域的輪廓特征,以便準確而迅速地確認,如山西省呈平行四邊形、寧夏回族自治區呈菱形、陜西省呈陶俑狀等。
【考例探究1】 讀“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布
(1) 圖中劃分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確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區域界線的基本依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東部季風區具有受季風影響的________性。由于本區域緯度的差異,區域內部的差異性也十分明顯,其中________條件和________的變化是區域內部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4)為什么我國東部季風區的自然景觀南北差異明顯,而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區則東西差異明顯?
答案 (1)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2)將夏季風能夠影響到的范圍確定為季風區
(3)相似 熱量 濕潤程度
(4)東部季風區包括我國領土最南到最北的廣大東部地區,由于其南北跨緯度廣,受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規律的影響,南北方向上的熱量條件差異明顯,即形成了由南向北更替的各種自然景觀;而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所處緯度大體相當,但東西方向上由沿海到內陸與海洋的距離遠近差異特別大,干濕程度差異大,因此,其自然景觀自東向西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規律。
解析 在夏季風的影響下,我國降水量的分布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根據區域劃分的方法,我們可以把我國劃分為東部季風區和西部非季風區兩個迥然不同的區域。
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則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就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而言,在東部季風區內,都明顯地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這是區域內部所表現出的相似性,而非季風區夏季風很難到達,這是區域之間所表現出的差異性。東部季風區位于我國東部,南北跨緯度廣,受太陽輻射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但在不同的熱量帶內,受熱量條件的影響,水分條件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在同一熱量帶內,水分和熱量條件共同作用所產生的與之相關的自然景觀也與其他熱量帶有所不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從大興安嶺向西到塔里木盆地正好是北緯42度緯線穿過的由東向西的地帶,也是我國由東向西、距海距離由近到遠、深入內陸的北部寬闊地帶,受海陸分布的影響,其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了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規律是以水分條件為基礎的。
探究點二 區域空間結構
【探究材料】
讀“某城市1968年、2010年的平面示意圖”,比較兩幅圖探究有關問題。
1.比較2010年與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圖,簡述該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特征。
2.2010年與1968年相比,郊區農業布局有何變化?
3.從上述兩圖分析,未來城市變化的主要趨勢是什么?
4.城市人口和產業空間分布的變化給郊區農村地區的資源與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探究歸納】
1.工廠向郊區遷移、郊區新建綠化帶和副食品基地、建設衛星城和高速公路等。
2.荒山綠化成果園,新建乳牛場和花卉基地,利用低洼易澇地創建蔗基魚塘、桑基魚塘、果基魚塘等生態農業基地等。
3.進一步完善交通網,并進行城市功能分區規劃,實現郊區城市化。
4.耕地面積減少;環境受到污染。
【規律總結】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因素
自然地理條件、人口狀況、城市化水平、社會經濟活動、對外聯系、區域開放程度等。
【考例探究2】 讀下列圖文材料,完成問題。
天津近、現代工業集聚地經歷了由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處附近→市區海河兩岸、鐵路沿線→市區邊緣→濱海地區、衛星城鎮的變化過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間分布形式表現為點狀的是________。
(2)從總體上看,區域①和區域②有何區別和聯系?
(3)請從城市發展的角度描述出天津市空間結構的變化,該變化的原動力是_______。
答案 (1)②
(2)區別:鄉村地域的范圍遠大于城鎮地域;鄉村地域主要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城鎮地域主要以非農業生產活動為主。
聯系:鄉村地域是城鎮地域發展的基礎和依托,但城鎮地域會對鄉村地域產生廣泛和持續的帶動作用。
(3)天津市發展早期為鄉村地域,農業用地面積大;發展中期,鄉村地域發展為城鎮地域,農業用地面積變小;發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斷擴大,農業用地轉變為城市用地。
原動力:生產力的發展
解析 在思考鄉村地域和城鎮地域的區別和聯系時,可借助下圖進行:
第(1)題,從空間分布形式看,城市表現為點狀。第(2)題,區域①為鄉村地域、區域②為城鎮地域,二者的區別主要從地域范圍和主要產業活動兩個方面歸納;二者的聯系,主要從二者的相互影響的角度思考。第(3)題,城市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城市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農業用地不斷減少,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探究點三 區域產業結構
【探究材料】
讀表,回答下列問題。
地區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三次產業產值比重(%)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元)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A 5 408.8 1.6 47.4 51.0 40 627
B 11 674.4 8.8 50.2 41.0 14 908
C 4 340.9 19.5 40.0 40.5 6 565
D 1 180.0 23.8 40.2 36.0 3 140
1.在表中的四個地區中,哪一個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哪兩個地區工業相對發達?哪兩個地區農業經濟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哪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說明判斷的理由是什么?
2.在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三次產業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
3.結合本節所學的知識,思考并完成下表。
農業地區 工業地區 城市地區
人口分布特點
產業分布特點
產業結構特點
對外經濟聯系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探究歸納】
1.A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小,第二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大,第三產業產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而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A、B兩個地區工業相對發達,第二產業產值比重較大,而且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C、D兩個地區農業經濟占有比較大的比重,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均在20%左右;D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三次產業結構不太合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低。
2.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資源配置的變化和人均收入的差異,勞動力表現出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趨勢。在此過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區域發展時期 產業結構變化特點 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格局
早期 農業經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
中期 隨著工業化的加速推進,工業經濟比重迅速上升,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逐漸超過第二產業。先進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為區域發展的主導力量 三、二、一
3.如下表:
農業地區 工業地區 城市地區
人口分布特點 分散 相對密集 非常密集
產業分布特點 面狀 點狀 點狀
產業結構特點 以第一產業為主 以第二產業為主 第二、三產業都發達
對外經濟聯系 不太密切 密切 非常密切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小 大 大
【規律總結】
根據某區域產業構成判斷其發展階段?
各類產業的比重及其發展變化趨勢,是判斷區域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簡單地說,區域的初期階段以農業活動為主體;發展中期一般以工業為主體;發展晚期一般以服務業為主體。產業結構的一般規律是“一、三、二”(或“一、二、三”)→“二、一、三”(或“二、三、一”)→“三、二、一”。但是,產業結構的變化應注意不同區域的主導區位因素,比如,旅游城市的發展過程很可能是“一、三、二”→“三、一、二”→“三、二、一”。所以,具體問題還應具體對待。
【考例探究3】 讀“某地區三次產業產值和就業結構變化圖”,回答(1)~(2)題。
(1)對該地區產業結構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產業結構變化以工業化拉動為主
B.第一產業產值迅速下降
C.第二產業產值比例變幅最大
D.產業結構逐步轉型并得到優化
(2)對該地區就業結構情況敘述正確的是( )
A.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重持續下降
B.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最低且增長緩慢
D.第二、三產業對剩余勞動力的吸收有限
答案 (1)D (2)D
解析 由圖可知,1992~1998年,第一產業就業比例有較明顯的下降,第三產業就業比例明顯上升,第二產業就業比例基本上沒有變化(1992~2003年);1998~2003年,第一產業就業比例上升,第三產業就業比例下降。從產業產值比例來看,1992~2003年,第一產業產值比例明顯下降,第三產業產值比例明顯上升,第二產業產值比例雖有波動但變化不大。由圖還可以看出,1992~2003年,該地區第一產業產值比例由近50%下降到20%左右,第三產業產值比例由30%多上升到近50%,第二產業產值比例變化不大,在30%左右,已經形成了第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產值最少的結構,實現了產業轉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但從就業比例來看仍然是第一產業就業比例接近80%,占了絕對優勢,說明第二、三產業對第一產業剩余勞動力吸收有限,第一產業有大量剩余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