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案:《處于戰爭邊緣的世界》教學設計
來源:3edu教育網 2018-11-15 16:50:42
一.課標要求
通過美蘇爭霸和激烈的軍備競賽,更深入的了解“冷戰”局面的特點。
二.預習提綱
三.線索勾勒
1.基本線索
“冷戰” 美蘇 激烈 核 均
對 峙 劍拔 的核 勢 下
局 面 弩張 軍備 “恐怖”
形成 爭霸 競賽 和 平
2. 知識拓展
古巴導彈危機為什么能得到控制,而沒有引爆戰爭?
四.重點·難點
1.縱向梳理
簡述二戰前后美蘇關系的發展演變。
2.前后聯系
20世紀中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指出在“一戰”期間、“二戰”期間、“冷戰”初期(1946年-1955年)美國是如何逐步確立并鞏固其霸主地位的。
五.能力訓練
(一)選擇題
1.古巴導彈事件的結局反映出 ①赫魯曉夫外交上的冒險政策 ②蘇聯軍事力量與美國的差距縮小 ③戰略優勢在美國方面 ④“冷戰”政策的結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哪項不能表明美蘇爭霸的特點
A.歐洲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 B.美蘇在歐洲都集結重兵
C.德國和西柏林問題,隨時可能成為燎原之星
D.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互相對立
3.赫魯曉夫曾坦率地告訴記者:"我們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我們為和平而聯合起來,那么就不會有戰爭。那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挑起戰爭,我們只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靜下來。”這說明
①蘇聯相與美國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爭取美國的支持。②赫魯曉夫放棄競爭,爭取美國的支持。③美國處于戰略優勢。④蘇美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國。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美蘇爭霸不同于英德爭霸和英美爭霸的特點
①爭奪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②以核武器為爭霸的威懾
③以軍事集團作為基礎 ④本質是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較量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蘇聯在戰略上弱與美國,表現在
A.古巴導彈危機 B.放松對東歐的控制
C.簽署反導條約 D.修筑“柏林墻”
6.第二次柏林危機的爆發不能說明
A.美蘇和解是主流 B.美蘇爭奪的重點是歐洲
C.美蘇爭霸達到劍拔弩張的程度 D.柏林是美蘇較量的焦點
7.美蘇軍備競賽的重中之重是
A.核武器 B.原子彈 C.洲際導彈 D.氫彈
8.蘇聯成功爆炸地一顆原子彈的影響有 ①打破了美國的核壟地位 ②美、蘇停止和軍備競賽 ③美、蘇和軍備競賽進一步升級 ④美蘇圍繞核武器的研制和運載工具進行新一輪競爭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蘇戰略核力量比較(1970年)
國家 |
陸基洲際導彈 |
潛射導彈 |
戰略核彈頭 |
戰略轟炸機 |
美國 |
1054 |
656 |
4000 |
550 |
蘇聯 |
1300 |
240 |
1700 |
150 |
材料二 美國國務卿臘斯克回憶古巴導彈危機的最后一刻時說:“我們互相瞪著眼睛,各不相讓,但我想,還是對方先眨眼了。”
回答:
(1)概述材料一反映的現象,并指出美蘇爭相發展核力量的原因。
(2) 材料二中“對方”指的是什么?分析“對方先眨眼”的原因。
(3) 談談你對美蘇軍備競賽下的和平問題的認識。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魯門說:“我相信,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它現在宣布,不論在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了和平,都與美國有關。”
——《戰后世界歷史長編》
材料二 尼克松說:“二.如果某個核大國威脅我們某個盟國自由,或威脅我們認為其生存關系是美國安全檢查國家的自由,我們將提供幫助。
三.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場合,我們將根據條約的義務,在被要求時提供軍事的、經濟的援助。但我們指望遭受威脅的國家承擔為本身防務提供人員的主要責任。”他還說:“過去25年已經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政治和國際關系》
回答問題:
(1)材料一中杜魯門所說的“轉折點”意味著什么?
(2)材料二中“某個核大國”是指哪國?
(3)對比材料一、二,美國的對外政策有何不同?
(4)指出兩則材料在本質上的相同點。
參考答案
第16課 處于戰爭邊緣的世界
三.線索勾勒
2.古巴導彈危機之所以得到控制,引發戰爭的導火線之所以在燃燒途中被剪斷,原因可歸納為 四方面:
(1)美蘇對核戰爭存有共同的恐懼心理。
(2)核均勢使對立雙方都顧慮重重。
(3)蘇聯在面臨強大威脅的情況下決定退卻。肯尼迪在他上任后的三年中,建立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提供了一個可發揮“從最大規模的威懾力量到最微妙的影響”的多方面作用的武器庫。
(4)當時的國際氛圍對蘇聯也十分不利。蘇聯的國家安全利益在古巴沒有直接牽連,因此,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一事,找不到能夠自圓其說的正確理由,也就無法獲得普遍同情和支持。相反,西歐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普遍表示支持美國。
四.重點與難點
1.美蘇關系主要集中表現在二戰前后。(1)二戰前,由于意識形態的分歧,美國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起對蘇聯進行干涉和敵視。二戰爆發后,由于法西斯的侵略使英美利益受到嚴重威脅,逐漸改變了對蘇聯的敵對政策,采取援助蘇聯,同蘇聯合作的政策,美蘇關系走上了戰時合作的道路。
(2)二戰后,美、蘇經濟、軍事實力的對比進一步變化,蘇聯成為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唯一對手,也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最大敵人,國家利益沖突加劇,美、蘇關系由戰時合作走向對峙,美國不滿足于領導資本主義世界,它還企圖遏制蘇聯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稱霸世界;蘇聯當然不會屈從美國的意志,希望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為了實現其稱霸全球的計劃,美國采取了以遏制蘇聯為中心的“冷戰”政策,美蘇“冷戰”對峙的兩極格局出現。美、蘇爭霸是戰后美蘇關系的核心內容,兩國展開激烈的核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核均勢下的“恐怖和平”之中。
2.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于1917年參戰,成為主要戰勝國之一,大戰削弱了歐美列強,美國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成為戰勝法西斯勢力的主力之一;掌握了原子彈;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雅爾塔體系為形成美、蘇兩極格局奠定了基礎。美國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首屈一指。
“冷戰”初期,在西歐各國實力下降的情況下,美國通過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和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鞏固了霸主地位。
五.能力訓練
(一). 1. B 2.A 3.A 4. C 5. A 6. A 7. A 8. D
(二) 9 ⑴.20世紀70年代初,美、蘇戰略核力量大體形成均勢。美、蘇爭霸時都把軍事實力作為爭霸的砝碼,展開軍備競賽,而核武器具有巨大的殺傷力,所以成為美、蘇軍備競賽的重中之重。
⑵.蘇聯。蘇聯自知軍事力量出于劣勢,加上核戰爭的巨大破壞性,使蘇聯盡量避免直接戰爭。
⑶.美、蘇激烈的軍備競賽特別使核武器的競爭,使人類一直生活在核火藥桶上,處于戰爭的邊緣。但是美、蘇形成核均勢的態勢,加上核戰爭的發生不存在最后的勝利者,美、蘇并沒有發生戰爭,維持了核均勢下的“恐怖和平”。
10 ⑴.意味著美國以全世界霸主而自居,要干涉世界各國內政,充當世界警察。
⑵.蘇聯。
⑶.材料一表明美國實行全球擴張政策;材料二表明美國要適當調整并改變全球戰略,尤其是要盡量減少對外派兵的方式。
⑷. 充當世界警察,實行全球擴張。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