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案:《西方民主思想對中國的沖擊》教學設計
來源:3edu教育網 2018-11-15 14:27:07
新課標要求1、了解19C后半葉“中體西用”思想主張出現的背景、含義及評價。
2、認識當時中國社會各階層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 反應。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 :1.理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內涵及產生演變過程及實踐。2.如何評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3.理解社會各階層對西方民主政治的反應。4.對比頑固派與洋務派、維新派與革命派思想的異同。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總結和概括該思想的發展,演進的過程。學生自學,參與和教師點拔相結合。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以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揭開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第一頁;從中體西用到學習西方民主制度的過程,就是中國社會進步的過程。
教學重點:從中體西用思想到學習西方民主制度思想的發展過程。
教學難點:洋務派與革命派對待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的態度差異。
教學方法:講授法為主、結合學生討論
教學手段:POWERPOINT課件輔助教學
課時設計:1課時
教學過程:導入:與西方相比,我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可謂歷史悠久,發展成熟。尤其是明清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頂峰。這也意味著我國近代的民主化進程更漫長、更艱難。正因為這樣,當我們走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康莊大道上時,讓我們再次向那些曾經為推動近代中國民主事業而殫精竭慮、義無返顧的志士仁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必修3,學生自學 :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歷程 :
地主階級抵抗派:“師夷長技以制夷”
地主階級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資產階級維新派:早期維新派 康梁維新派—君主立憲制
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民主思想—民主共和制
資產階級激進派:民主與科學
引導學生依據課本內容,概括分析中體西用思想的含義,產生背景,形成過程。選代表分別闡述各自觀點,教師加以總結。
1,含義:全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是在19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逐漸形成并完善的主要代表中國地主階級向西方學習的系統理論。“中學”指的是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西學”指的是西方先進的器物和技藝,也包括西方科技文教等。主要指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和封建傳統文化。“體”是治國根本,是最終目的。“用”為“體”服務,是途徑和手段。
。、背景: (1)鴉片戰爭以來,列強侵略不斷加強,中國民族危機逐步加深。
(2)先進中國人逐漸改變傳統的夷狄觀念,倡導向西方學習,探求救國救民之路。
思考:簡要概括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是如何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的?
。场⑺枷胄纬傻倪^程:
①、“西學為用”思想的產生
代表:林則徐、魏源/ 派別:地主階級抵抗派 /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
問題:這種主張是在什么背景之下提出的?有何積極意義?
材料一:“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材料二:“器則取諸西國,道則備自學躬”。
材料三:“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
材料四:“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
思考:上述材料都表達了一個什么共同的思想?
你知道他們分別都是誰說的嗎?為什么是他們最早提出了這種思想?
、、“中體西用”思想的提出
代表一:馮桂芬《校分阝廬抗議》 /地位:第一次提出“中體西用”思想 /
其它代表:鄭觀應、王韜等
材料一:“天中西學問,本自互有得失,為華人計,宜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沈康壽(1895年《萬國公報》上提出)
材料二:“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助;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孫家鼐
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
③、“中體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
代表人物:沈康壽、孫家鼐
、堋“中體西用”思想的完善
代表:張之洞《勸學篇》/ 派別:洋務派/ 地位:“中體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勸學篇》“西學之中,西藝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藝”
4、實踐:洋務運動的思想綱領(19世紀60-90年代)
清末新政(1901-1912)最初幾年的指導思想
。、評價:結合思想產生的背景、內容、影響和相關重大事件去評價:進步性體現在?局限性體現在?
材料一:大學士倭仁認為“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儀為干櫓”,抵御外侮。—《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
材料二:奕訢稱:“查西術之借根,實本于中術之天元,彼西土擾目為東來法。特其人清性縝密,善于運思,遂能推陳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實法固中國之法也。天文算術如此,其余也無不如此。中國創其法,西人襲之。”因此中國人學習西學并非“舍中法而從西人”。
—《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
問題:步入近代,用中學救亡還是以西學強國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材料一、二分別代表了哪些政治派別的觀點?說明各自的不同主張和依據。
答案:頑固派:用忠信禮義救國(或中國傳統文 化),因為禮義人心是國家根本。
洋務派:用西方技術救國(或西方文化),因為西學推陳出新,較為先進。
二、晚清社會各階層對西方民主政治的反應
引導學生依據課本內容,分析比較:(分組代表洋務派與頑固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以及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觀點,請一名同學擔任記者,隨機對各小組進行采訪,對個小組代表回答情況由學生代表評判組給予評判,教師點評)
①洋務派和頑固派對西方民主政治的態度
相同點:維護封建統治和傳統文化
不同點:是否用西方科技來維護封建統治(學習西方以自強— 仁義禮信御辱 )
、诰S新派對西方民主政治的態度
早期維新派:從洋務派分化出來,君主立憲思想
晚期維新派:比早期思想更系統;有政治實踐
思考:為什么說革命派與維新派在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應上有了明顯的進步?
一、奮斗目標更高:民主共和制——最早體現在興中會誓詞里
二、宣傳力度更大:民主反清革命思想——鄒容、宋教仁等
三、思想體系有創新:三民主義——孫把西方政治與中國國情相結合
四、政治實踐更深入:辛亥革命——中國一次真正的資產階級革命
、鄹锩蓪ξ鞣矫裰髡蔚膽B度
態度:比維新派更進步(民主共和制)
體現:理論和實踐兩大方面
課堂小結 :鴉片戰爭以后,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國社會不同階級和階層從各自角度出發,主張向西方學習,雖然都失敗但使歷史在不斷否定中得到發展和進步。
鞏固練習:
1,清政府內部洋務派和頑固派之間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維護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
C.要不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 D.要不要抵抗列強的侵略
2,19世紀60年代以后,早期維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①主張進行“商戰”,發展民族工商業②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③提倡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④提出了維新變法的施政綱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世紀末康梁維新派救亡圖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B.設議院、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
C.由君主專制變為民主共和是“進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開之
4,閱讀思考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里“夷”主要指我國少數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國國王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聽:“究竟該國(英國)地方周圍幾許?……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區)有無旱路可通?”
材料四:魏源說:“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夷者,外夷制之。”
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樣的“華夷”觀?對唐代社 會有何影響?
答:民族和睦相處,華夷一體。加強了民族交往,豐富了中華文明,促進了社會繁榮。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樣的“華夷”觀?結合材料三分析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答:天朝上國(華夏至上)。 閉關鎖國,愚昧無知,發展落后;鴉片戰爭失敗,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材料四與材料二相比觀念上發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由鄙夷到師夷。萌發新思潮,開眼看世界,探索救國之路;學習西方工藝、科學技術;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觀念。
課后反思;課堂上通過訪談參與,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活動將學生通常認為呆板的歷史生動化,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距離,并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和組織協調的能力。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