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案:《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教學設計
來源:精品學習網 2018-11-15 13:44:12
教學目標
1.學生應掌握:俄國1861年改革及評價;美國領土擴張;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美國內戰的原因、經過及意義;德意志的統一;俾斯麥和“鐵血政策”;意大利的統一;加富爾;加里波第;19世紀中期日本幕府統治危機;倒幕運動;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及意義;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2.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日本明治維新,使學生認識到: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特別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加強,資本主義和前資本主義的力量對比發生著迅速改變,英、美、法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鞏固,俄、德、意、日等國通過不同方式,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從而使資本主義形式世界規模,到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了。
3.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日本明治維新,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已成為世界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培養學生進步的歷史觀和全球史觀;通過學習日本由“鎖國”到被迫“開國”,再到主動向西方學習的對外政策的歷史性轉變,培養學生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懷;通過對林肯、加里波第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偉大人物的人格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俄國、美國、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國家通過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創造了條件。因此,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重點分析
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意義是本課重點。
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這三件事盡管有其個性,但無一例外是受到本國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發展推動的結果,充分顯示了該時代的特征,而且,都對本國歷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不同程度的影響著世界歷史進程。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階級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進步觀念和全球史觀。
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消滅了奴隸制,使美國資本主義進入一個廣泛而迅速發展的新時期;德意志統一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也為德國向外擴張鋪平了道路,使德國一躍成為歐洲強國,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明治維新使日本社會由落后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階段,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在亞洲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難點分析
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和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是本課難點。
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是美國內戰發生的根本原因,學生在學習這一問題時會有兩個疑問:一是在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經濟性質的認識上往往產生疑問,容易將其同一般的奴隸制經濟混淆。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通過對該經濟制度的生產目的及服務對象等內容的分析得出該制度屬于資本主義性質的結論。二是兩種經濟制度雖同屬于資本主義經濟,但卻有很大差異,在市場、關稅、原料、勞動力等方面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盡管課本中列舉了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原因,但是,學生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結合歷史背景、領導力量、具體措施和國際環境相互討論,共同分析,讓學生真正從內因和外因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關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的教學建議
1.課前發放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
2.結合地圖講解統一前兩國的社會狀況,引導學生比較兩國統一的異同點。
3.注意歷史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客觀評價俾斯麥、加富爾、加利波第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