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資源網 > 高中教案 > 高三歷史教案 > 高三歷史教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及國民革命運動教案》教學設計

          電子課本

          高考真題

          高考模擬題

          高中試卷

          高中課件

          高中教案

          高三歷史教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及國民革命運動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精品學習網 2018-11-10 16:00:33

            【單元特征】

            總體特征: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北洋軍閥的統治基本結束。

            政治特征: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務是打倒列強和北洋軍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在革命統一戰線旗幟下,國民革命運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經濟特征:帝國主義卷土重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日益萎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思想特征: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本;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中國思想界出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新三民主義并存的狀況,但新三民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占據主導地位。

            【考點清單】

            1.新文化運動(提法變得更細致):(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及其興起;(2)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解析】本節內容作為中國近代化思想科學化和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一直是歷年高考的重點與長效熱點。對"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及其興起"應重點分析其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背景及了解興起的標志、前期指導思想、陣地、基地、蔡元培的辦學思想等;對"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應區分前后期新文化運動各自的主要內容。

            2.五四運動(提法變得更細致):(1)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2)五四運動的經過  (未提"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解析】五四運動雖然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標志,但在歷年高考中卻出題不多。復習時只要對主要知識點作熟悉性了解即可。對"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應從國際方面日美侵略與十月革命的影響和國內方面根本原因、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等方面進行了解;對"五四運動的經過"應著重了解導火線、初步勝利等主要知識點。

            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馬克思主義的傳播;(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3)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4)工人運動的高潮。

            【解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是歷年高考的重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人運動的高潮,是歷年高考的相對冷點。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應理清李大釗引入馬克思主義、一些先進分子到工人中宣傳和先進分子認識到成產共產黨的必要這樣一條線索;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應重點分析其歷史條件、中共一大的主要決議和意義;對"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應注意分析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務、綱領依據和兩種綱領等。

            4.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2)北京政變(2008年、2009年考綱新增考點);(3)孫中山北上和國民會議運動(2008年、2009年考綱新增考點);(4)五卅運動;(5)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解析】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五卅運動,是歷年高考的重點;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是歷年高考的相對冷點;北京政變、孫中山北上和國民會議運動,是2008、2009年全國文綜高考歷史考綱的新增考點。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應全面而詳細地分析其條件、方針、實現的標志、合作的政治基礎、合作的初步成果等;對"北京政變"應了解其背景、行動、性質與結果;對"孫中山北上和國民會議運動"應縱向總結孫中山對民主革命的主要貢獻;對"五卅運動"應突出其性質、各階級表現和重大歷史意義;對"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應熟悉兩次東征、廣州國民政府的建立和國民革命軍的特點。

            5.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1)北伐軍勝利進軍;(2)工農運動的發展(2008年、2009年考綱新增考點);(3)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解析】北伐軍勝利進軍,是歷年高考的重點;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是歷年高考的相對冷點;工農運動的發展,是2008、2009年全國文綜高考歷史考綱的新增考點。對"北伐軍勝利進軍"應了解其目的、對象、主要戰場戰況并分析勝利進軍的原因;對"工農運動的發展"應突出工農運動對北伐的支持配合作用;對"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應強調北伐和工農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基礎,取得了局部的反帝斗爭成果。

            6.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1)帝國主義的干涉;(2)"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3)"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4)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解析】本節內容在高考中出題相對偏少,復習中應把握國民黨右派勢力的壯大與反革命政變的發動、深入分析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歷史功績與教訓。對"帝國主義的干涉"應了解武力威脅、制造慘案、無理要求等干涉方式;對"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應注意分析蔣介石的投石問路和得寸進尺;對"'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應了解政變的準備和政變的概況;對"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應突出其功績、分析其敗因、明確其教訓。

            【知識梳理】

            本單元主要敘述從1915年新文化運動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歷史,這是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時期,國民革命運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一.新文化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1.運動性質:

            北洋軍閥統治前期,猛烈抨擊封建思想的資產階級文化啟蒙運動。

            2.歷史背景:

            (1)政治:中外勾結國情壞,先進分子尋新路;

            (2)經濟:民資發展進一步,資產階級要民主;

            (3)思想文化:學堂建立留學盛,啟蒙思想更進中,民主共和入人心,尊孔復古不能容。

            (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陳、李、魯、胡、蔡

            3.前期指導思想:民主和科學思想(法國啟蒙運動中"百科全書派"的思想)

            4.陣地和基地:陣地(堅持戰斗)-《新青年》;基地(培養人才)-北京大學。

            注:"思想自由"是讓新思想得以自由傳播;"兼容并包"是讓新文化占領封建文化陣地。

            (三)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影響

            1.前期內容:三提倡三反對(或四提倡四反對)

            (1)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德先生和賽先生)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新道德是主張平等、自由、解放的資產階級道德;舊道德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儒家傳統道德-三綱四維五常、三從四德等)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文學革命)(新文學指充實的白話文;舊文學指空洞的文言文)(較早提倡白話文:《改良》適可而止,《革命》一枝獨秀)

            2.后期內容:宣傳社會主義思想   (李大釗的著作:一人《觀》看兩場《勝利》比賽)

            3.影響:

            (1)動搖封建思想,解放人們思想;(第三次潮流)

            (2)弘揚民主科學,推動自然科學;

            (3)宣傳動員"五四";

            (4)傳播社會主義,作為思想武器。(最重要成果)

            歸納: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1)只動思想文化,未動根本制度;

            (2)嚴重脫離工農群眾;

            (3)沒有辯證觀念。(對傳統文化絕對否定;對西方文化全盤照搬)

            二.五四愛國運動

            (一)運動背景

            1.國際:

            (1)一戰期間,日、美加緊侵華,中國人民反帝情緒高漲。

            (2)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國內:

            (1)根本原因:階級矛盾加深;

            (2)階級基礎:工人階級壯大;

            (3)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開展。

            (二)爆發和經過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經過:

            (1)第一階段:1919年5月,北京(中心),青年學生(主力);

            (2)第二階段:1919年6月,上海(中心),工人階級(主力)。

            (3)斗爭結果:初步勝利(釋放被捕學生;罷免三賊職務;拒絕和約簽字)。

            (三)歷史意義:

            1.運動性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運動。

            2.斗爭力量:青年學生(先鋒);工人階級(主力);先進知識分子(領導)。

            3.最大功績:啟導廣大人民的覺悟,準備革命力量的團結。(類似戊戌變法功績)

            4.思想基礎: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使中共成立有了思想基礎。

            5.革命范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6.標志意義: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理解:怎樣理解"開端"?

            (1)從領導階級看,無產階級已成為革命領導階級;

            (2)從指導思想看,馬克思主義已成為革命指導思想;

            (3)從革命前途看,社會主義已成為革命前途;

            (4)從革命范疇看,五四運動已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補充: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概括地講,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

            我們應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積極進取,勤奮工作。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總之,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華了的愛國精神。

            歸結起來是,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宣傳民主科學的進步精神,追尋時代潮流、把握時代命運的偉大精神。

            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歷史條件:

            (1)必要性:中國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2)可能性:

           、匐A級: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發展;

           、诮M織: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

           、鬯枷: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芡獠:共產國際的支持和幫助。

            2.成立標志:中共"一大"

            (1)時間:1921年7月23日

            (2)地點: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浙江嘉興南湖

            (3)代表:出席13人,列席2人(馬林、尼可爾斯基),代表50多個黨員

            (4)內容:

            ①通過黨綱,規定黨的名稱和奮斗目標(奮斗目標不合實際);

           、诖_定黨的中心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③選舉黨的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李達、張國燾;李達管宣傳-傳達)。

            3.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

            (1)"一大"宣告中共誕生;

            (2)與以往政黨都不相同;(指導思想;奮斗目標)

            (3)是新型無產階級政黨;(代表利益的廣泛性)

            (4)使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理解:怎樣理解"煥然一新"?

            (1)政黨性質新:無產階級政黨;

            (2)指導思想新:馬克思主義理論;

            (3)中心任務新: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4)奮斗目標新: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5)代表利益新: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利益;

            (6)革命道路新: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二)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

            1.制定背景:

            (1)國內:"一大"目標不合實際;軍閥混戰人民困苦。

            (2)國際:《九國公約》共同宰割中國;遠東黨團會議做出重要指示。

            2.完成制定--中共"二大"

            (1)時間、地點:1922年7月,上海

            (2)中心任務: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3)制定依據:正確分析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性質等)

            (4)中共"二大"的內容:

            ①提出兩種綱領:最低--反封反帝民主共和;最高--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谥赋龈锩鼊恿:工、農、小、民。

            ③明確隸屬關系:決定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其支部。

            3.制定綱領的意義:

            在中共"二大"上,中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工人運動的高潮

            1.頂點: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2."二七慘案"的教訓(1923年2月7日)

            (1)建立統一戰線;(不能單槍匹馬);(2)進行武裝斗爭。(不能赤手空拳)。

            四.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一)國共合作的條件與方針

            1.歷史條件:

            (版本一:中共認識到應該合作;中共選擇國民黨進行合作;共產國際指示進行合作;孫中山尋求合作)(版本二: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及對革命動力的認識是合作的理論基礎;"二七慘案"使中共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國民黨是最好的合作對象;共產國際指示共產黨要同國民黨合作)

            (1)中共的認識與選擇:

            ①認識:二七罷工后,中共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谶x擇(國民黨):革命民主派;有一定威信;有革命根據地;領導人歡迎合作。

            (2)孫中山的認識轉變:認為應當改組國民黨,同意國共合作

            內因:孫中山堅持不懈的愛國心;外因:多次革命受挫的殘酷現實。

            (3)共產國際的幫助:指導中共進行合作;會晤孫中山建議合作。

            (4)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國共合作,才有利于"打倒列強,除軍閥"。

            2.合作方針--黨內合作(中共"三大"確定)

            (1)時間、地點:1923年,廣州

            (2)內容:

           、僬經Q定合作;

           、诖_定合作方針(黨內合作):個人身份加入;保持黨的獨立;幫助國民黨改組。

            (3)評價:

           、俟:正式確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

            ②局限:沒有提出黨內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核心: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理解:"黨內合作"的含義、原因和意義

            (1)含義:

            是指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在國民黨這個組織內進行合作。

            (2)原因:

            ①這是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馬林的建議,并得到共產國際的贊同;

           、谶@也是當進國民黨能接受的唯一合作形式。

            (3)意義:

            這對國共兩黨的發展和中國革命的前進,都是有利的。

            (二)國民黨"一大"

            1.時間、地點:1924年1月,廣州

            2.中心議題:國民黨改組問題

            3.內容:

            (1)通過《國民黨宣言》,接受中共主張,重新解釋三民主義;

            (2)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4.新三民主義:

            (1)內容:

            新民族主義--反對帝國主義,國內各民族平等;

            新民權主義--真正反帝的個人及團體享有一切自由、權利;

            新民生主義--節制資本(限制資本家剝削)。

            (2)實質:

            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更進步的國民革命綱領。

            (3)與中共革命綱領的比較:

           、傧嗤:和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基本原則是一致的,成為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②不同:革命綱領不同(八小時工作制、徹底的土地革命等)不同;革命階段不同(還有一個社會主義階段)。(按毛澤東的說法:還有宇宙觀和革命徹底性不同)

            5.意義:兩個"標志"一個"開展"

            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促進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開展。

            (三)黃埔軍校的建立

            1.時間、地點:1924年5月,廣州東南黃埔島上。

            2.人事:校長;黨代表;政治部主任。

            3.特點:政治教育與軍事訓練同等重要;國共兩黨合作的產物。

            4.意義: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

            五.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

            (一)馮玉祥北京政變

            1、背景:

            (1)外有列強掠奪,內有軍閥混戰;(2)直奉軍閥由勾結到戰爭;(3)馮吳矛盾激化。

            2.概況:

            秘密回京,囚禁曹錕;迫使曹錕,令吳免職;

            脫離直系,部隊改名;請孫北上,又請段張。

            3.性質:

            是一次有進步意義的武裝政變,不是革命。

            (二)孫中山北上

            1.北上宣言和國民會議運動:重在反帝反封

            2.孫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北京

            (三)五卅運動

            1.導火線:五卅慘案(帝國主義殘酷鎮壓罷工工人)。

            2.性質: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反帝愛國運動高潮。

            3.領導組織:中共領導下成立的上海工商學聯合會。

            4.各階級表現:

            大資產階級首先退出;民族資產階級被迫退出;工人階級孤軍奮戰。

            5.省港大罷工--影響最大、時間最長(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

            6.意義:反帝愛國高潮,對帝對封打擊,北伐群眾基礎。

            (四)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1.兩次東征:對象-陳炯明叛軍;力量-黃埔學生軍為主力,省港工人和東江農民。

            2.統一廣東、廣西。

            3.廣州國民政府成立   1925年7月1日  汪精衛任主席  第一次東征后

            4.意義:為國民革命軍北伐奠定了政權基礎。

            歸納:孫中山的歷史貢獻

            1.領導辛亥革命:成立同盟會;領導鎮南關起義和廣州黃花崗起義;成立臨時政府;頒布《臨時約法》。

            2.維護民主共和:領導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兩次護法運動。

            3.實現國共合作:提出新三民主義;創辦黃埔軍校;發表北上宣言;掀起國民會議運動。

            六.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一)北伐勝利進軍

            1.背景:直奉軍閥結成反革命聯合戰線,威脅革命發展。(北方打馮,南下攻廣)

            2.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3.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4.經過:1926年7月-1927年4月

            (1)兩湖戰場:吳佩孚主力被消滅

            (2)江西戰場:孫傳芳主力被消滅

            (3)閩浙蘇戰場:進軍福建浙江,占領南京上海。

            (4)遷都武漢:中心轉移(廣州--武漢)

            (5)二期北伐:兩路北上--一路與馮會師;一路占領徐州。

            5.意義:

            從珠江發展到長江,威震全國;推動了工農運動高漲;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者。

            6.北伐勝利進軍原因:

            (1)國共合作、方針正確:北上東進再北上。

            (2)人民支持:省港罷工委員會;漢陽兵工廠;農會。

            (3)將士英勇:共黨先鋒模范;"鐵軍"英勇善戰。

            (二)工農運動蓬勃發展

            1.工人:

            湘贛:成立總工會,組織糾察隊;   上海:三次武裝起義。

            2.農民:

            湖南最為迅猛,建立政權武裝,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三)漢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背景:

            (1)北伐勝利進軍、工農運動高漲,打擊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基礎;

            (2)帝國主義公開干涉中國革命,制造了一系列屠殺中國軍民的事件。

            2.意義:

            這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從帝國主義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權益。

            七.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一)帝國主義的干涉

            1.原因:北伐勝利進軍,動搖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

            2.行動:揚言武裝干涉;制造屠殺慘案;提出無理要求。

            (二)國民黨右派陰謀奪取領導權(略)

            含:"西山會議派"是老右派;"中山艦事件"是試探中共的態度;"整理黨務案"是全面奪取國民黨和統一戰線領導權。

            (三)兩次反革命政變

            1."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政變準備(條件):

            帝國主義鼓勵;江浙財閥資助;流氓頭子派人;蔣汪密談分共。

            (2)概況:上海開始屠殺;蘇浙閩粵遭殃;南京建立政權;奉系遙相呼應。

            2."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1)概況:縱容軍官叛亂;召開分共會議;進行血腥屠殺。

            (2)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敗。

            (四)大革命敗因和經驗教訓

            1.功績:

            (1)由內往外: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由近及遠:在新民主主義航程上有重要作用,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宣傳黨的綱領,擴大黨的影響,掌握部分武裝,群眾受到洗禮)

            2.敗因:

            (1)客觀:反動勢力聯合;右派叛變革命。

            (2)主觀:中共缺乏修養經驗;領導人犯"右傾"錯誤。

            3.教訓:

            必須堅持無產階級的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簡稱:掌權掌軍打仗)

            【要點透析】

            1.中國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同點及不足

            (1)維新思想中有要求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科技和文化教育,有變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的內容,但沒有觸及到封建政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

            (2)民主革命思想雖然照搬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反對君主立憲制,主張推翻清朝統治,但它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對封建思想的徹底批判。

            (3)新文化運動雖然用民主、科學等口號,對封建正統儒家傳統道德進行了批判,但又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2.新舊三民主義的不同

            (1)民族主義:舊民族主義主要反對滿洲貴族統治,沒有明確反帝綱領;新民族主義增加了對外反帝、對內主張民族平等的新內容。

            (2)民權主義:舊民權主義是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為目標,只有"自由、平等、博愛"等空洞口號;新民權主義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實行專政,把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綱領發展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綱領。

            (3)民生主義:舊民生主義只提出平均地權的主張;新民生主義增加了節制資本的內容,使私人資本不能操縱國計民生。

            3.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的關系

            兩者緊密相聯,新三民主義是綱領,是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實現綱領和目標的方法和手段。有綱領和目標,沒有正確的或完善的方法、手段,綱領和目標無法實現;反之,只有方法、手段,而無綱領和目標,再好的方法也是空的。

            4.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或稱"右傾投降主義")的主要錯誤和危害

            (1)在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上,鼓吹"二次革命論",否認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他認為革命的前途是資產階級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只有等到資本主義在中國高度發展之后,才能搞好社會主義革命。其實質是把中國民主革命仍然看成是資產階級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放棄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這成為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理論基礎。

            (2)在統一戰線的問題上,放棄我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陳獨秀對資產階級采取"一切聯合,否認斗爭"的投降主義政策,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一味妥協退讓,助長了蔣、汪的反動氣焰。

            (3)在農民問題上,否認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軍作用,壓制農民運動。陳獨秀對蓬勃發展的農民運動提出種種限制,反對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指責農民運動,從而使無產階級失去了可靠的同盟軍。

            (4)在武裝問題上,忽視掌握軍隊的重要性,不懂得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形式,放棄了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陳獨秀極力限制工農武裝,當蔣、汪叛變革命命時,中共無力組織有效的抵抗,終于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scgzkg.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知識商店
          日韩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а天堂8中文最新版在线官网|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 人妻丰满熟妞av无码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区|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最近新中文字幕大全高清| 91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 中文字幕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中文|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4hu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 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无码|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 色欲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码潮喷在线观看| √天堂中文www官网| a级毛片无码兔费真人久久| 成人无码网WWW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а天堂中文在线官网| 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