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教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教學設計
來源:學科網 2018-11-10 09:30:54
目標: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掌握農業的含義、分類,理解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明確我國農業的現狀及發展農業的根本出路;樹立大農業觀念,科教興農思想;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培養獨立思考、分析、探究、判斷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重點: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難點:農科教結合,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
方法:討論探究法、講練結合、計算機輔助教學。
復習過程:
[導入]
同學們,我們班絕大部分同學來自城市,但是我們或多或少對農業有所了解,應該感受到近些年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業。請看屏幕:
播放](文字隨播音逐漸出現)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的“一號文件”正式公布,接著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若干政策的意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關于“三農”問題的第七個“一號文件”。10月份剛結束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師:中央連續出臺“一號文件”說明了什么?
生:中央高度重視農業。
師:中央如此重視,高考也是如此。
[投影]
高考考點 |
試題分布 |
題型 |
分值 |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
2005 江蘇39 2005 上海22 2005 廣東單科10 2005 冀、豫等文綜38 2004 全國 13 2004 天津文綜26 2004 上海24 2003 上海22 2002 春京皖34 2002 上海33 2001 全國39 2001 蘇浙吉文綜40 2000 全國36 2000 春京皖39 |
論述題 不定項 單項 簡答 單項[來源:學.科.網Z.X.X.K] 單項 不定項 不定項 單項 論述 論述 問答 辨析 論述 |
18 3 2 10 2 4 3 3 4 15 19 18 11 18 |
注:考查內容主要是:農業的基礎地位、根本出路
師:從表格可以看出,農業這部分內容在國家各類高考試題中都有所體現,且分值較大,內容較多。展望明年高考,一定還是命題的興奮點。可見,農業問題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考命題的重中之重。今天,我們就來復習這部分內容。
師:首先,請同學們梳理一下知識點,看一看應該從哪幾方面來把握。
生:主要應從四個方面,即農業含義、地位、形勢及出路。(同時投影顯示)
師:那么什么是農業呢?請大家看一組閃動的畫面,區分哪些屬于農業。
生:都是農業,屬于廣義農業范疇。(投影)
師:可見我們要樹立“大農業”觀念,不要認為農業就是種地一件事。如今農業的含義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有所變化,如農業產業、農業工業、農業科研、農業教育等。所以,我們的認識可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做到與時俱進喲。
師:那么農業的地位究竟如何呢?請同學們先看下面背景材料,然后再思考幾個問題。
[投影]背景材料
2005年1月30日,中央一號文件公布了。這是繼2004年之后中央又一次把支持“三農”作為一號文件的主題,反映出我國在發展戰略及政策思路方面的重大變化,即從在農業中提取積累轉向工業反哺農業……我們沒有理由再讓收入不足城市居民1/3的農民承擔太多重負,沒有理由再讓農業成為中國經濟這個巨人的“短腿”,從而使它再怎么有力量也跑不起來。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繼續堅持“減法”“少取”的基礎上,今年“加法”“多予”的政策更多。
試題設計
1.2004年、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之所以要重視農業,是因為
A.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B.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C.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D.農業是現代經濟的象征
生:選A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師:為什么不選B、C、D?
生:B、C、D表述錯誤。應為: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第三產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
通過
[投影]: 農 業 作用
(基礎)
師:(邊投影邊設問)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
生:通過其作用表現出來(齊背農業三方面作用)。
師:請一位同學完成下面的填空[投影]農業是國民經濟中 最基本 的物質生產部門。
1、農業是人類的 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3、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 保障 。
(答案隨一名學生回答依次出現)
師:這些作用歸納起來是從農業與人民生活的關系、與工業等其他部門的關系、與整個國民經濟的關系方面講的。由此可看出,農業決不是孤立存在的。過去中央政策是農業哺育工業,而目前中央提出用“工業反哺農業”,發揮工業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優勢來支持農業的發展。中央決策的轉變有什么意義呢?請看第2個選擇題。
[投影] 2.從過去的“農業哺育工業”到今天的“工業反哺農業”,體現了農業與工業之間的水乳交融的親密關系。當前黨和國家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戰略
①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②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維護糧食安全
③有利于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④是實現社會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生:應選C 因為實現社會安定的根本性措施應是新型的社會保障制度。故(4)被排除。
師:同學們在這里用了什么方法來選題的呢?
(學法指導:選擇題的三審四排,略)
生:運用“排除法”,(4)說法錯誤。
師: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在機械化水平,糧食產量及農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決了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現在是路通了,
水有了,農民也開始旅游了。這是否表明我國農業形勢一片大好,完美無缺,不存在任何問題了呢?讓我們來看一組材料,然后思考一個問題。
[投影]材料一:2003年淮河抗洪等
材料二:我國糧食生產有關情況
材料三:漫畫“所剩無幾”(略)
(先點擊放映材料“淮河抗洪”和“驢耕”,然后點擊思考題。)
學生甲:材料一反映了淮河一帶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農業技術裝備十分落后,生產效率很低。
學生乙:材料二中表一反映我國糧食產量逐年下降,表二反映了我國耕地面積越來越少。
師:糧食產量高低對我們重要嗎?
生:重要。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糧食是基礎的基礎。
師:表一與表二有沒有內在聯系呢?[來源:Z。xx。k.Com]
生:有,正是由于我國耕地面積銳減,才使糧食產量下降。
師:那么材料三的漫畫,表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丙:隨著人口的增長,對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大,特別是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形勢更加嚴峻。
師: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我國農業面臨的三個方面問題。(投影依次出現)
1、技術裝備與勞動生產率低,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2、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于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
3、可耕地少,人口多,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低水平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注:“最大制約因素”突出顯示,后點出)
師:事實上,農業面臨的具體問題還很多,如農產品結構不合理,低價賣難,許多地方自然條件差,有機器也用不上。農民生活普遍很苦,負擔重,農民的孩子上學費用高,很困難。
師:可見,我國農業形勢嚴峻(投影)。因此必須鞏固農業基礎地位,這是一個關系重大的問題。
(投影)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地位的大問題。
師:那么如何解決我國農業面臨的困難,農業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背景材料來討論第3個問題:從農業角度談談怎樣才能讓中國經濟這個巨人跑起來?(投影)
學生甲:靠政策。要繼續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等。“政策穩,人心才穩,農業才能穩。中央連續出臺農業問題的“一號文件”,十六屆五中全會把農業作為重中之重就是為了讓農民吃上定心丸,放開手腳干革命。
學生乙:靠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用科技發展農業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要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讓農民充足電,練好內功,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學生丙:靠投入。一方面要加大資金投入,用于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及大江、大河等水利工程建設、加快鄉村道路建設、加強人畜共患的疾病的防治等。另一方面要增加物質投入,加大農藥、化肥等物資的供應及價格補貼等。
學生丁:靠產業化。在市場化的今天,單個農戶無力抵御市場大風險,要把農、科、教結合起來,把農業的產前、產中及產后服務連成一體(利益共同體),把生產、加工和銷售結合起來。
師:同學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概括如下(投影依次突出顯示:“前提”、“關鍵”、“基礎”、“保證”。)(略)
關于產業化經營(投影)
師:以上關于農業發展四個方面具體措施可以說都是為一個根本出路服務,即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道路服務的。
(投影根本出路)(略)
師:為什么要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引導學生分別從我國資源形勢,人民生活質量、國際競爭以及農產品品質等方面加以分析)
[投影]單項選擇:
一、進入2005年,江蘇省宣布了“從今年起全面取消農業稅”,由于種糧可以減免農業稅,并且還有補貼等優惠政策,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非常高。據此回答:
1、材料表明,發展農業
A.必須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B.必須增加人力、物力、財力投入
C.關鍵是發展農業科學技術D.必須制定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
2、種糧是能夠產生一定效益的,前提是一定要有較大的規模和科學種田技術。這反映了發展高效農業 ①必須實行規模經營,向規模要效益②應大力提高農業科技的貢獻率③要盡可能擴大生產規模,規模愈大愈好④需要加大農業投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被譽為我國農民的“三個偉大創造”的是
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②農業產業化 ③鄉鎮企業 ④農村城鎮化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師:逐題分析。引出鄉鎮企業是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投影)(略)
[本課小結](投影)
注:①從1997年到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連續7年沒有一年超過5%,僅相當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平均增長幅度的一半。②2004年1月,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增加農民收入的具體政策措施。
材料二:我國糧食生產的有關數據
年 份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總產量 |
5.08億噸 |
4.63億噸 |
4.53億噸 |
4.57億噸 |
4.31億噸 |
4.70億噸[來源:學科網] |
注:因亂占濫用耕地,我國耕地面積近7年減少了1億畝。目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43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材料三:2005年1月,中央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強調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來源:Zxxk.Com]
(2)聯系材料一、材料二,說明材料三“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意義和途徑。
師:首先進行學法指導:圖表題解答注意幾個看,即“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及整體看”。然后讓三名學生逐一回答,再顯示答題要點。)
參考答案
(1)材料一反映:1997-2003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多年增長緩慢。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200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擴大。
材料二反映:1999-200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2004年我國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這一趨勢得以扭轉。但因耕地的減少,我國糧食生產形勢依然嚴峻。
(2)意義:有利于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有利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有利于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途徑:①穩定和完善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大力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②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努力控制耕地減少的勢頭。③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的生產能力,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之路。
[合作探究]
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請你結合本課內容談談如何建設我們淮安的“新農村”。
(學生討論發言)(略)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