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教學淺談
2018-11-01 20:24:05學科網
從多年的高考歷史復習教學中,深深感悟到學生在復習備考中存在三個問題:第一、教材內容宏觀掌握不全面,微觀基礎知識掌握不具體準確;第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歸納、綜合、不到位;第三、對背景材料理解運用一知半解、模糊不清。要克服這三個問題必須扎扎實實搞好第一輪復習,抓好教材宏觀體系構建與基礎知識記憶,努力提高歷史知識歸納綜合提高,培養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下面是一些粗淺的嘗試,以期能拋磚引玉。
一.緊扣課本、把握宏觀、重視基礎、突出重點
1. 把握宏觀、構建知識體系
在高考復習中,學生最容易關注的是教材的微觀知識,即具體史實的掌握,而最容易忽視教材的宏觀知識體系,但從高考試題看,無論是命題立意還是解題思路,都是一個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局部的思維過程。所以在復習之前,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構建宏觀體系。體系的建立以《考試大綱》和《教學大綱》為依據,在其界定的范圍內將高考涉及的全部內容按教材的自然分冊、單元、章節給學生交待明確。讓學生必須明白,歷史高考復習是在有界的土地上耕耘,而并非在茫茫大海中漫無邊際地摸爬滾打。如:高中歷史參考教材共5冊,分中國史和世界史。2006年《考綱》范圍涉及總共34章144節,其中考試內容107節,計520個大小考點。其余章節只供學生閱讀了解而并非考試內容。讓學生清楚歷史高考內容是有限的,是可望而又可及的。若再給學生構建一棵整體性分冊章節知識樹,學生更胸有成竹。這樣可大大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復習應考的信心。
2、細化微觀、基礎知識具體到位
基礎知識是能力的載體,離開基礎知識的能力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空中樓閣。進入高三,一些教師認為高三復習是“熱剩飯”,便偏離教材,關注熱點、專題及大量模擬套題,結果脫離課本,造成基礎知識不落實,基礎不鞏固而在高考中大量丟分。因而,復習時要認真解讀《考試大綱》所列考點,讓學生明了高考:“考點”是什么?考什么?按章節順序理清所有考點,重點要突出、要點要明確,便于學生記憶與掌握。讓學生有目標感、具體感、任務感。從而在復習中有的放矢,提高復習效率。
基礎知識均來源于教材,教材是高考命題的根本。也是高考學習的根據,平時一定要下大力氣打好學科堅實基礎,根據“考綱”對相應的“時、地、事、人、意、圖、表、文物”等基礎知識落實到位,抓住歷史的本質點、關鍵點、重難點。學生只有熟悉課文,打好基礎,以此為前提,才能談及培養能力,而片面強調能力,放棄抓基礎知識,效果適得其反。基礎知識是思考理解問題的基本工具與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依據,離開對基本知識基礎理論的掌握 ,研究與分析歸納總結只能保留在表層,無法深入。歷史基礎知識復習應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形成網絡。這便是能力之基礎,運用之基礎,應試是基礎。 因此,要花大量精力時間復習教材,使學生掌握豐富扎實的基礎知識,為以后階段復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3.突出重點、分清主次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命題并非對所學教材的每個章節或考點等量齊觀,而是有所側重,考查主體與主干內容居多,因此復習要結合當年《考試大綱》的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出重點,讓學生理解,分析,突破,掌握。近年來,文綜歷史試題雖然涉及面廣,但都注重主干,不求覆蓋,因此在全面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力爭突出重點,有所側重主干知識復習,以提高復習效率。
哪些是重點內容呢?(1)《教學大綱》及《考綱中》中明確提到的重點;(2)教材中有“開始”“進一步”“大大加深”“完全”“之最”“遠近”“轉折”“標志”“重要”等等關鍵詞的內容;(3)近年來高考考查頻率較高的內容;(4)與當前時政相關聯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內容等等,均屬重點內容。復習過程中隨時給學生提醒。抓住了重點,復習會事半功倍。
二.整理專題、梳理知識、關注現實.
1.整理專題、梳理知識
近年來高考歷史考題從選擇題,材料題,問答題三類題型看,其實均屬于專題考查,即每一道或每幾道題前均有某一類型的背景材料,而背景材料正好是該專題的考查的中心問題,故梳理知識、整理小專題是基礎復習與能力應運的橋梁。
那么,梳理知識、整理小專題是否應在基礎知識完成之后,第二輪專題復習時才進行呢?其實,一輪復習時更應以某個問題為中心,以課本為依據,并結合熱點知識進行,分析主干知識,具有現實主義的知識,近年來考查過的內容等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構建知識體系,這是復習教學中實現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關鍵。
2、關注現實
關于現實,就是關注熱點問題。高考熱點選題標準是:第一、與我國有關的熱點;第二、以經濟熱點和構建和諧小康社會為主;第三、以長效熱點為主,我們不僅要關注一年內與教材緊密相關的時政熱點,更應關注那些長效的、事關我們生存環境與國計民生有重大
影響的持續性熱點;第四、有定論,高考關注的熱點問題必須是已有明確結論的問題。政治上較敏感但尚未明確定論的問題及學術界正在廣泛爭論的問題一般不進入高考試卷;第五、所選的熱點要有利于學生的正面教育。這些熱點問題,應時刻聯系教材的相關知識,適時、及時地傳授給學生,以加深學生對它們理解,而不應全部等到高考前再灌輸。
三、強化訓練、培養理解運用能力
考能力,一直是文綜高考命題的主題,高考歷史能力考查要求中,歷史思維能力尤為重要。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訓練出來的,而不是老師講出來的,所以,在第一輪復習時,就一定要注重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高考試題是最好的思維訓練題,應對高考,在平時的訓練中,最有效的方式是:回頭看近五年高考文綜歷史試題。要重視對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的研究,從中體會高考“怎么考”,從答案中體會“怎樣答”,研究高考試題是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提高解題能力的主要途徑。
選擇的題目要精,要適量,要做到“老師下海,學生上岸”。檢測訓練要落到實處,訓練要科學從嚴,從答題思路,答案書寫,時間界限進行實戰訓練,“把練習當作高考,讓高考變為練習”。
教師還要注重階段考試后的講評與方法積累,要講清(1)本題考查了哪些知識點?(2)怎樣審題,怎樣打開解題思路?(3)主題主要考查了哪些能力?(4)學生答題中有哪些典型錯誤。學生主要聽如何審題,如何構思答題要點,如何聯系現實,如何體現答題規范,不出技術性錯誤。
精選試題強化練,把握時間適應練,審題答題規范練,注重訓練后自我總結,自我反思,總結經驗,汲取教訓。
文綜高考歷史在第一輪復習中,如果能將以上三步落到實處,且三個環節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那么高考一定會取得一個滿意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