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命題方向揭秘及歷史備考建議
2018-11-01 20:12:59學科網
2018年高考結束后,教育部考試中心在第一時間發布了對今年各地高考試題尤其是全國卷試題的評析,明確“表揚”了一些試題,并給予很高的評價。
今天,根據這些重磅評析,力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大家:2019高考的命題方向是什么!
2018年《考試大綱》相對于2017年考試大綱未做調整,高考命題貫徹考綱修訂精神,在命題理念、考試內容、試題設計等方面,對2019高考的各科復習備考提出了明確的指引。
(一)科學認識考綱與課標
1、新課標的歷史考綱與教材不同,它是按古代、近現代的歷史發展體系編制的。
2、主題思想:新課標下考試測量的學科知識體系問題,首先需要史學觀念的更新。具體來說,就是用文明史的觀點整合現有的教材,構建學科體系。在此基礎上,歷史上的制度、思想、觀念比歷史事件本身更重要,應多關注與現實聯系緊密的歷史問題以及全球性的共同問題,并從整體的、文明交融的角度去認識這些問題。強調三大核心史觀:工業化、生產力作用的現代化史觀;尊重各文明單位價值取向并不斷交流、融合的文明史觀;重視整體與局部、中心與邊緣關系的全球史觀。
3、突出能力考察:基本知識點是歷史學科體系的構成要素。但在新課標下,基本知識點的確定比較困難。在命題時,往往會適當增加材料題的比重,更多地設計新的情景,讓考生運用自身的能力去分析解答試題。
4、中學教學更加注重對新課標的研讀,領會其精神實質,注意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突出學科主干知識復習
中國古代主各個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征及其相互聯系。
中國近(現)代化進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本質特征及其深層原因、國際背景和相互關系。
世界近現代主要國家社會政治變革、經濟生活變遷、科技文化發展和國際關系調整及其縱橫交錯的聯系和影響。
中外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方面相近相似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及其背景原因的對比聯系。
教材所涉及重要歷史概念的分類集合復習。
當代重要史學思想和方法,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比較史學、計量史學、結構史學、心態史學等應用舉例。
(三)構建立體式知識體系
1、 抓“點”:即坐標,是歷史縱向聯系和橫向聯系的交叉點。一系列關聯的“點”就可以串聯為一條線。
如“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有四個點:(1)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出現;(2)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3)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 串“線”:即有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
如古代中央集權制涉及的“點”有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漢朝郡國并行制,唐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明廢丞相、設內閣,清設立軍機處,這構成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秦朝)—發展演變(漢至元)—強化(明清)的“線”。
3、 鋪“面”:即某一時期歷史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
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知識可以總結為:一是鞏固政權(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二是恢復經濟(建立國營經濟、合理調整工商業等);三是完成過渡(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四是民主法制建設(《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等);五是外交建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亞非會議等);六是科教文化(“雙百”方針、教育方針等)。
4、 織“網”:即把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織”成完整的、立體的網,實現學科內的“超級鏈接”。在復習中不能僅限于復習某個知識點,而應該縱橫聯系,前后貫通,構建“網狀”知識體系。
按模塊重整教材,清晰勾勒歷史發展脈絡→
歷史(I)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2、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3、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4、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5、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6、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7、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8、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9、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歷史(I)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2、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3、歐美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4、近代前期中國政治的變化(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5、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探索與影響(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6、現代中國政治文明的發展(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7、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歷史()
1、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4、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5、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6、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7、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8、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歷史()
1、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2、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3、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4、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5、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7、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8、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以階段通史為主,整合三個模塊的知識內容 ↓:
科學合理地劃分中外歷史階段
中國古代:
先秦時期(約170萬年~公元前221年)——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時期
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220~907年)——中國古代文明走向繁榮
五代遼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中國古代文明走向成熟
明清(1368年~1840年)——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與遲滯
世界近現代:
農業文明開始向工業文明邁進時期(14—16世紀)
政治革命開啟工業文明的大門(17~18世紀)
工業文明的確立和擴展(19世紀)
工業文明的縱深發展(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
工業文明的轉型震蕩與調整(20世紀初~1945年)
整體世界的擴展和信息時代(1945年至今)
中國近現代:
中國近代化的孕育(1840年~19世紀60年代)
中國近代化的啟動(1860~1895)
中國近代化的整體發展階段(1895~1927)
中國近代化的曲折前進階段(1927~1949)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準備與啟動(1949—1956)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曲折與延誤 (1956~1976)
社會主義現代建設重振與輝煌(1978年改革開放后)
(四)在文明史觀統領下,“中外關聯”、“領域結合”
1、注意從人類文明演進的歷程角度進行復習。如復習希臘羅馬歷史時,應側重在雅典民主和羅馬法律上;復習孔子思想時重點放在“仁”上,因為“仁”對于和諧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社會有積極影響。
2、“中外關聯”是指把中國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進行復習。近年學科內綜合大題從這個角度命題的頻率非常高。
3、“領域結合”就是階段特征,即某一時期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所反映的階段特征。
4、從新的史學視角下復習:
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與西方民主制度形成與發展的比較。
中國儒家文化和西方基督文明對東西方科學技術不同發展道路的影響。
中、西方近代化的背景、起因、進程、內容、結果的比較。
中國近代主流思潮演變的原因,以及與古代傳統文化和西方近現代思想文化的聯系。
近代西方主要國家不同政體形式的各自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
近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方式的演變及其原因和影響。
(五)聯系熱點,滲透歷史,創設新情境
1、關注周年歷史事件。
2、關注社會熱點,尤其是長效熱點。如構建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型社會等。
(六)融入社會,積累現實生活認識
關注社會現實有助于理解歷史問題,要引導學生從知識體系轉向生活體系,從生活當中總結知識,將歷史現象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鼓勵學生融入社會,培養學生關注、思考社會生活問題的良好習慣——既要關注和了解國際、國內社會發生的事情,也要關注身邊的、生活中的事。對熱點問題的分析要學會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會將學科間知識綜合應用,學會從整體上把握歷史問題的核心要素,對歷史境況的特點有一定的感悟,能概括出問題所涉及的歷史發展趨勢,并且,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和觀點。
(七)加強規范性訓練與解題指導
基礎知識不牢固然是學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路不開闊,思維不活躍,審題能力不強,解題能力弱,也是學生丟分和得不了高分的重要因素。正確的審題、答題思路和方法,既省時高效,又能提高答題的準確度、得分率,所以在整個高三階段都要切實重視和加強學生審題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針對學生在遷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審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欠缺,要采取相應的措施與方法,做到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相統一。
一是精心篩選好題,好題標準——新題、新意、能力型題目;
二是注重解題方法、技巧指導;
三是審準題意,規范答題。力求做到:
行文規范;行文簡潔,根據所設問題的分值估計知識要點的多少;行文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
四是強化限時訓練和適當規模訓練,并及時評講與反饋。
五是錯題反復研究,設計變式訓練,以此作為提高知識、能力的重要途徑。
錯題分析的作用不僅僅是使學生弄清一道問題,而是要通過錯題分析,總結知識的內在聯系,規律,特別是要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作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提高高考得分率。
(八)演練真題,提高能力
(1)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強化對文言文、半文半白的文字,世界史譯文及一些外交文獻,這些學生閱讀能力欠缺的文字進行專項訓練。
(2)進行語言表述能力方面和知識遷移能力專項訓練。
(3)在進行訓練時最好采用高考真題作為載體,因為真題是最接近高考的,真題訓練是最好的訓練方式,重在揣摩高考真題的命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