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都江堰景區
來源:網絡資源 2018-10-27 20:50:38
都江堰景區所蘊含的的地理科學原理
很多人都去過都江堰景區旅游,但我想絕大多數人的目光應該只投入兩個地方:一是岷江的水(跟你見過的大江大河沒什么區別);二是沿岸的歷史文化古跡(感覺李冰父子了不得,跟以往所見到文化古跡沒什么兩樣,都是古人了不得的感慨)。回家之后,便很快忘卻了,旁人問起,只得答到:都江堰沒什么好玩的。
都江堰的美,在于它所蘊涵的科學原理,這是很多游人都忽視的,若想走馬觀花的一睹都江堰,她的美你是發現不了的,唯有細細品味其中的科學原理,你才能發現它的美,才能真正地為古人的才智所折服。
第一、岷江流至都江堰,地勢由高山峽谷突變為平原,河床陡然開闊,水勢減緩,為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建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此處位于呈扇形伸展的成都平原的頂部,是整個都江堰灌區的制高點。良好的地理位置,是都江堰既可以遏制住剛出峽谷的岷江水勢,使其不能直瀉成都平原;又可以因地勢高而控制整個都江堰灌渠。是設置渠首樞紐的最佳位置。
第二、都江堰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引水口三項主要工程以及成千上萬條灌溉渠道和分堰組成,經過兩千多年來的不斷擴建和維修,才形成現在的規模。在魚嘴和內、外金剛堤的引流下,岷江干流被一分為二,西側為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是泄洪河道;東側為內江,是灌溉河道。內江之水在金剛堤的分水作用下,被引入地勢較高的寶瓶口。寶瓶口的左面是玉壘山,右面是離堆。在魚嘴分水堤的上游處,有一個天然江心洲韓家壩,每當枯水季節,韓家壩露出水面,岷江江流在韓家壩和分水魚嘴的控制下,被調向左岸進入內江,形成枯水季節,內江分六成、外江分四成的天然倒四六分流。大水時,韓家壩被淹沒,主流取直,徑直流向外江,形成洪水季節內江分四成、外江分六成的形勢。
第三、在都江堰河段,泥沙中的懸移質基本屬于沖瀉質的范圍,很細小,不會淤積。泥沙淤積問題主要是在洪水季節運動的卵石推移質。在小水時段,卵石難以起動,推移質泥沙很少,所以內江分水六成并無多少泥沙。洪水期時,韓家壩被淹沒,主流取直,從外江宣泄,自然也挾帶了大部分運動的卵石推移質,使得進入內江四成水的泥沙并無多少。此外,內江進口處于微彎河段的凹岸,學過地理我們都知道,河流的凹岸為侵蝕岸,侵蝕下來的泥沙就運往凸岸堆積。這就是著名的彎道環流原理(水流在彎道段內作曲線運動所產生的離心力,使表流指向凹岸,使凹岸水面雍高凸岸水面降低。河流的流速分布是表層大,底層小。因離心力的大小與水流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故離心力的分布也是表層大底層小。由于水面差而產生的側壓力沿水深為一常數,其方向和離心力相反。這樣彎道表層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流則有由凹岸流向凸岸,從而形成橫向環流。 )。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卵石推移質沿凸岸一側輸移而進入外江,根據實測資料分析,進入內江的卵石輸移量只占岷江總量的26%左右。 這就是二八分沙。
第四、水流進入內江以后,局部河勢仍屬于微彎河段,飛沙堰位于內江彎道的下段。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底部水流的流向指向飛沙堰,底流橫切越過堰頂,卵石和高濃度的近底懸沙能有效地排向外江,表層水流則基本與堰頂平行多沿內江而流向下游,形成堰頂溢流時,底部的流量大、上部的流量小的特殊流態,在中等流量的需水季節,用較少的水量排走進入內江的大部分卵石和泥沙。飛沙堰的排沙作用則隨泄洪量的增加而增強。洪水越大,飛沙堰的分流比越高,排沙效果越顯著。
當今社會,伴隨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經濟的不斷發展,旅游業正處在蓬勃發展之際,我們旅游的機會和欲望也越來越大,但是旅游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方式,這是很多旅行者所常采用的旅游方式,為了在更短的時間看更多的景點,就一路走馬觀花,人累得要命,收獲卻甚微。旁人若問:旅游的感受?便只能答到:很多景點都看過了!若追問:某某景點如何?只能答:好看,人多!若再問:為何好看?只能嘟嘟囔囔,無言以對。這樣的旅游方式顯然不能滿足我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學習型的旅游方式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帶著"為什么"去旅游,是當下旅游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向大自然學習,向社會學習,是我們旅游者尤其是青、少年旅游者應有的學習觀。我們的旅游部門、教育部門、政府部門應該在這方面多花些心思,多出些力,將旅游業打造成一門向外界學習、擴大眼界、增進世界觀、人生觀的黃金產業。而在這方面,相比導游,我們地理學人則更具有優勢和競爭力!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