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小高考:無人駕駛巴士、“復興號”等登陸“小高考”考卷
2018-03-19 09:50:56東方衛報
我省2018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考試,于上周雙休日在全省241個考點、11679個考場同時舉行。3月17日上午8點半,首門科目物理開考。3月18日中午12點,最后一門科目化學測試結束。
據悉,今年全省共有34.64萬人報考學業水平測試,比去年增加2300人。其中,報考化學的考生最多,為28.12萬人,報考物理科目人數最少,為13.06萬人。
省教育考試院在考試結束后第一時間發布了各科命題思路。記者發現,今年的題目緊貼熱點的同時,關注生活生產,兼具人文性和科學性。
生物卷
考查小龍蝦、草莓育種
生物卷上許多試題都與學生生活、生產實踐相聯系。如第17題以草莓為背景,考查了常見的幾種育種方法; 第19題以克氏原螯蝦(小龍蝦)為素材,考查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第26題以人體抵抗病原體的三道防線為背景,考查了人體健康的相關知識;第33題、第40題第(2)小題分別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養殖場排污的危害為背景,倡導可持續發展觀,喚醒考生保護自然環境、共建美好家園的意識。
政治卷
關注人工智能、“復興號”
政治卷關注社會重大熱點問題,如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國歌法通過、“復興號”動車組運營、改革開放40周年、數字經濟、扶貧攻堅、放管服改革、金磚合作機制等。此外,還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如大學生勤工助學、股票投資、機器換人、人民幣升值、人工智能的發展等。
地理卷
提到特色小鎮、粵港澳大灣區
地理學科試題情境涉及“我國首顆教育共享衛星‘少年星一號’”“北極海冰范圍變化”“新能源汽車”“農產品溯源系統”“特色小鎮”“黃土高原生態改善”“粵港澳大灣區”等熱點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現出地理學科解釋地理現象、解決現實問題的價值和意義。
歷史卷
提到央視春晚主題變遷、引力波、江蘇地方史
歷史學科命題在素材選擇、情境創設等方面有較大突破。例如,第37題以央視春晚主題的變遷為主線,考查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 第11題以中共一大代表的回憶材料為抓手,考查中共黨史的相關知識;第12題節選了紅色經典,重溫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理論;第34題考查《共產黨宣言》和馬克思主義誕生,強調社會主義運動的偉大意義。
今年歷史卷較多地從周年紀念、時政要聞等角度切入。如第19題以“中共中央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為切入口,考查憲法的修改完善; 第20題以十九大報告為前提,考查兩岸關系與祖國統一大業;第30題以引力波的新聞為情境,考查近代以來的世界科技。此外,紀念馬克思主義誕生1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要熱點也融入到試題中。
此外,歷史卷題目之中多次運用江蘇地方史資料,如第6題涉及蘇州、淮陰、揚州、無錫等地,第7題與南京有關,第8題則進一步運用了學界最新成果——蘇州洋炮局的相關資料。
物理卷
出現蘇軾的詞、共享經濟、無人駕駛巴士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今年小高考物理卷中出現了宋代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的詩句,考查學生在理解詩句蘊含的物理知識的同時,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試題還選取時代氣息強的材料背景,例如高鐵、大飛機、人工智能和共享經濟等。從學生生活中選取試題題材,例如高空墜物對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危害、公共交通出行、禮讓行人等。
試卷注重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中考查關鍵能力。例如解釋冰壺運動員用冰刷快速擦刷冰面的作用,分析元宵花燈掛繩中的拉力,估算為避讓行人對剎車加速度的要求等,考查學生對物理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例如閱讀材料“無人駕駛巴士亮相校園”將對力學單位制、質點、牛頓運動定律等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的考查融入具體材料,要求學生能將實際情境抽象成物理情境,考查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化學卷
考查污水處理、廢舊電池處理
今年“小高考”化學命題關注新材料應用。如應用“改善空氣質量、保護水土資源”等素材,考查酸雨形成、污水處理、廢舊電池和廢塑料處理等;應用“碳晶地暖”的五層結構,考查材料分類; 應用“鋰-海水電池”“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制備”考查原電池工作原理和信息方程式書寫;應用“高效水處理劑高鐵酸鉀”考查物質分類。(通訊員 邵文晉 本報記者 耿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