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考移民”現象看高考錄取分數線
2017-05-24 19:56:59高考幫
高考移民現象的出現,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全國高考錄取分數線不統一,即使采用相同試卷的各省區,高考錄取分數線依然相差懸殊,有的相差100分到200分。一些山東考生的高考成績如果放在西部省份能上重點本科,在山東可能連專科提檔線都達不到,這顯然不能說是公平合理的。 全國高考分數線之所以不能統一,人們常說的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其一,為了保證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基礎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省區的高考錄取比例,國家運用政策杠桿(考生戶口、招生名額分配等)調節高校招生,從而降低了這些地區高考錄取的分數“門檻”;其二,在閱卷工作分省組織、分省進行的情況下,各省市區在具體掌握閱卷標準上難以達成一致,如果統一了全國錄取分數線,有的地方為了本地有更多考生上學,可能會高抬貴手,有意放松評分標準。 在筆者看來,這兩個原因其實都站不住腳。就第一個原因來說,眾所周知的是,除了一些中西部欠發達省區的高考錄取分數線較低以外,每年北京、上海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也很低,甚至低于這些欠發達地區,而且錄取比例很高,這也是近年來人們質疑的主要目標。如果說高考分數線不統一是為了照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北京、上海的錄取分數線為何也這樣低呢?似乎很難自圓其說。實際上,每年“移民”至北京、上海的外地考生也是有的,只不過北京、上海戶籍管理比較嚴格(辦理戶口花費較大),“移民”到這兩個城市的外地考生不多罷了。 況且,高考錄取政策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傾斜,其實際作用其實很有限。這個政策雖然能保證這些地區高考錄取時的人數比例,卻無法限制考生們大學畢業之后的就業流向,越是優秀的畢業生越容易流向經濟較發達地區。寄希望通過高考分數線的調節來改善落后地區的教育水平和經濟面貌,并不現實。 就第二個原因而言,其實也經不起細細推敲。每門高考科目都有全國統一的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每個省市區的每位閱卷老師只能據此給考生打分,而不可能另立一套答案和標準。因此,所謂“閱卷標準難以做到全部統一”,只是針對像高考作文這樣沒有確定的標準答案、打分尺度相對靈活的“主觀題”來說。但是,“主觀題”的判分松緊程度,同一個省市區的各個閱卷小組掌握得不一樣,同一個閱卷小組的各個閱卷老師掌握得也不一樣。就是說,判分松緊程度有差異,是集體閱卷工作固有的弊端。我們不能因為各個閱卷小組、各個閱卷老師的判分松緊程度不一樣,就在同一個省市區內搞多個分數線,同樣的,判分松緊程度有差異,也不能成為全國錄取分數線不統一的理由。 其實,像高考作文這樣打分尺度相對靈活的“主觀題”,在整個高考試卷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同一試卷的高考錄取分數線相差100至200分,這種懸殊的差別顯然不能以各省高考閱卷判分較松來解釋,也根本解釋不通。 高考既然是全國范圍內的統一考試,就應該讓考生們在全國范圍內公平競爭,而不應該變成省、市、區范圍內的競爭。各地高考錄取分數線的不統一,使得考生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出生在哪個地區以及父母是誰,錄取分數線的不公平實際上造成了考生人格上的不平等。如果全國高考錄取分數線不能統一,那么高考的公平公正性就必然讓人產生懷疑,“高考移民”現象便不可能因為封堵、打擊而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