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師大:"非遺"專業將放寬報考條件 拯救瀕危文化
2017-05-24 19:56:42高考幫
19日,是哈爾濱師范大學2009年藝術類招生專業科目考生單獨考試的日子,15名來自我省少數民族聚居地的考生參加了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師范類)專業的考試,盡管參考人數沒有達到計劃招生數,哈師大音樂學院院長陶亞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是表示了謹慎的樂觀。作為這個國家級特色專業項目的負責人,陶亞兵認為,拯救瀕危的“文化物種”是歷史賦予高校的迫切責任。他表示,明年這個特色專業的報考條件要放寬,只要符合高考報名條件,都可以報考(這個專業)。 “非遺”傳承面臨巨大危機 記者: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這一專業的增設是不是有什么特殊背景? 陶亞兵:我國“十一五”期間將擇優重點建設3000個左右特色專業建設點,目的是為了建成一批急需和緊缺人才的培養基地。2008年8月,其中50個高等師范學校師范類特色專業正式啟動,哈師大音樂學院的黑龍江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教師培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入選的。 記者:這個專業被定位于國家級特色專業,是不是出于拯救的目的? 陶亞兵:的確是為了拯救,而且還是緊急拯救。我省的“二人轉”、“東北大鼓”、“赫哲族伊瑪堪”等一些少數民族的說唱、舞蹈和民俗等9個項目已于2007年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保護名錄,第二批也有12個項目被列入。作為音樂領域的研究人員,最擔心的就是這些“非遺”的徹底消失。目前,少數民族中的年輕人對本民族傳統民間藝術越來越生疏,而那里真正的民間藝人或已進入暮年,或已離開人世,文化傳承人基本處于斷層狀態。 “非遺”專業也須市場檢驗 記者:像少數民族說唱、舞蹈這樣的藝術形式之所以瀕危并入選“非遺”項目,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它們已經日漸不再適應時代需求,那么怎么才能保證這個專業的人才被社會需求呢? 陶亞兵:的確,有些“非遺”項目的原有模式已經沒有生存土壤。我們開設這樣的專業,必須用現代大學先進的教學方式去創新它,必須用現代手段的多種表現形式、用各種可能的表現手段去豐富它。我個人認為,讓這些通過創新的少數民族傳統藝術走向市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途徑,你看現在的原生態藝術非常受歡迎,所以它也可以被放在市場里去檢驗,但前提必須是經過創新的東西,必須是有生命力的東西。 學生畢業后回到生源地 記者:這次招生計劃為20人,而考生僅有15人,你怎么看待這個“招、考”不平衡?生源不足會不會影響今后的專業發展? 陶亞兵:今年報考人數不足或許跟今年是第一次招生、專業不被考生熟悉 有關。這個“招、考”不平衡我想明年肯定不會出現。明年這個專業的報考條件要放寬,不再僅僅局限于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本民族考生,只要是我省“非遺”項目傳承人家族的適齡青年,或者擅長“非遺”項目的藝術形式,比如二人轉唱得好,哪怕不是少數民族,只要符合高考報名條件,都可以報考。今后,這個專業還要招收碩士生、博士生。為保證這個特殊專業的學生掌握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文化,我們會聘請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知名民間藝人作為特聘教授。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技法傳授,學生修完四年學業后一定會成為具有獨特氣質的“非遺”傳人。(劉鳳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