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匯總
2016-07-15 15:59:25高三網文章作者:王天昊
高三歷史從課本章節開始復習
1.準確記憶基本史實,力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對基礎知識的把握,我堅持“全、準、細”的原則。“全”即復習要全面,以課本為依據,對課本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礎上強化重點;“準”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準確;“細”即注重細節,近幾年文科綜合試題問題并不難,但考查很細致,細節決定成敗。因此教材中的導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圖、圖片和文獻資料、課下小字注釋、書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隱性知識(如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教材本身縱橫交錯的網絡化的知識結構;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整個學科體系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基本的理論觀點)等,復習時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廢,要強記、記死,使之成為提高考試成績的新增長點。以《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為例:(1)正文知識點:時代特征、春秋諸侯爭霸(背景、目的、條件、經過、標志)戰國兼并戰爭(戰國開始的標志、戰國七雄、兼并戰爭)民族融合(途徑、意義)(2)插圖:地圖《春秋大國爭霸圖》《戰國兼并形勢圖》(圖中包含諸侯國、戰役地點、少數民族分布),圖片《馬陵道遺址》《長平之戰遺址》(3)“楚王問鼎”的文字材料。(4)小字注釋“王畿”。類似這樣的知識點很多,必須做到沒有遺漏。
2.在記憶基礎上對歷史知識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即對歷史現象、歷史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規律的認識,要深刻把握好相關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培養學生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以《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為例:(1)春秋爭霸和戰國兼并戰爭的異同點。(2)春秋戰國時期有利于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的因素。(3)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關系(消亡的民族,新興起的民族)(4)成語反映的歷史背景,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問鼎中原、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講解中要注意處理好常考知識、熱點知識、冷點知識(理論上不考的)。常考知識就是過去的高考以及平時的訓練經常考到的知識,熱點知識就是連續幾年高考一直出題的知識點及與今年時政相關的歷史知識,這些知識要照著教材給學生點出來。
3.指導學生處理好課堂聽與記的關系,指導學生課后復習鞏固。課堂主要以聽為主,同時也要適當做好筆記,預習中所遇問題的講解、教材內容的延伸性分析、課堂上感覺比較模糊的內容都應該記下來作為課后復習、鞏固的依據。要在課后及時看書鞏固所學知識。由于歷史學科知識體系浩瀚龐大,這個過程是非常耗時耗力的,解決方法就是少量、快速、多遍的不間斷學習。必須保證每天持續不斷的學習,不可一曝十寒,每天堅持不斷的學習實際上是克服遺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要求學生把歷史知識化整為零,一節課的知識點分開掌握,每段時間不要太長,大約5-10分鐘,這樣零散的時間容易擠出來,也容易集中注意力。然后在第二天要回憶一下,該記該背的內容在這一環節中應該沒有漏洞。第三天再回憶鞏固。然后一周左右,要把這個內容再回顧一下,可以很簡單的看一看就可以了,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在最容易遺忘的時候去點一下以激活學習思維;一個月的時候再通過試卷、練習等多種方式督促學生再好好的回歸教材。將該掌握的內容完善起來,克服平時感覺沒有多少東西可看,考時卻處處感覺生疏的現象,形成平時不考時“大忙”、小考時“小忙”,大考尤其是高考時不忙的良好狀態。
高三歷史從知識整合開始復習
1.從歷史的整體開始復習,按歷史發展的階段串線,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知識整合。一單元復習結束后,把章納入階段發展中,將節納入階段發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識線索化、網絡化,形成系統。知識網絡化后,要主干到枝節、由概括到具體地定位知識,將每節知識具體定位于某一方面,通過知識定位,做到“點”的清晰。再將每個知識點具體剖析(原因、影響、過程、特點)。復習過程中,既要注重點與點之間的關系,又要注重“線”和“面”的梳理和建構,只有這樣,歷史知識才能構成一個立體網絡。以古代史第一單元先秦為例:主干知識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兩個階段,每個階段分政治、經濟、民族關系、文化四類,每類細節知識點在章節復習時已經過了一遍,直接填到框架結構中,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點。
2.盡量把知識歸類。做到“瞻前顧后、左右逢源”,類似于小專題。“瞻前顧后”是縱向的聯系,例如因果關系、歷史發展線索、基本歷史進程等;“左右逢源”是橫向聯系,例如同時期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影響作用、同類事物比較異同等。通過縱向和橫向聯系,可以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規律
現在歷史學科高考對知識點的考查難度下降且相對集中,注重考查對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相互關系和理解,因此,在第一輪中以基礎知識為主,以小專題的形式將教材的知識重新組合,歸納,使之體現教材的規律性和整體性,突出主干知識,便于理解、記憶。中國古代史部分以縱向歸類為主,每個單元里不同朝代政治、經濟、民族、文化對比,不同單元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對比,比如:“秦朝與隋朝相似點的比較”,中國封建社會歷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初稅畝、編戶制度、租調制、租庸調制、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一起進行總結歸類,整個古代史民族關系處理方式(戰爭、和親、冊封、行政管轄),對邊疆地區的管理以方位分類(東北、西北、西藏、西南、臺灣)總結。也有橫向比較的問題,如:百家爭鳴和歐洲文藝復興的異同,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等。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則是以橫向聯系為主,把中國歷史放入世界歷史的背景中分析,例如: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和對世界的不同影響,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對比,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也有縱向比較的問題,如:維新派和革命派主張的異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19世紀六七十年代、19世紀90年代、20世紀初或一戰期間),新思潮的萌發、新文化運動、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等,里邊“新”的含義是什么。讓學生形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狀態。
高三歷史從具體訓練開始復習
高三歷史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拓寬和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更是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適度進行訓練,是非常必要的。
1.精編練習,適量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在一本書開始復習之前,對每節的習題精選工作(使用的參考資料)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在精選專題練習上,我堅持抓基本、抓重點、抓難點、抓熱點、抓易錯點的原則,精選一些思維含量較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饋基本知識的各種類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高考試題),自己重組題,進行適量定時的訓練(章節訓練、單元訓練、月考),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
2.及時講評,啟發提高。
我堅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評的原則,對每次書面訓練和檢測性習題考試都及時進行評講分析,針對學生在審題、解題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學生在講評中受到啟發,從而提高解題的能力。
第四步:兼顧學科間可以聯系的相關內容,目的是夯實基礎。高三第一輪復習雖然應以歷史學科內知識體系為主,作為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中的歷史學科,也更注重考查基礎知識間相互關系的理解。因為歷史現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關鍵是如何分析、解決問題,因而學科內綜合是基礎。但也應適當注意在復習中聯系相關的政治、地理知識,使學生思維不斷拓展(今天的新聞—當地的氣候環境—曾經的事件),盡量讓學生思維活躍。
相關鏈接:2016高考試題及答案 | 2016高考作文題目 | 2016高考成績查詢 | 2016高考分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