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和211失效后 大學經費分配制度需完善
2016-07-01 12:22:55大洋網-廣州日報文章作者:聶日明
近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語委關于宣布失效一批規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共382份文件失效,其中共有八份是和“985”、“211”工程相關的文件。
985工程和211工程的產生有其歷史背景。1952年中國高校院系調整以后,中國大學學習蘇聯的專業學院制度,由中央政府的業務部委直接管理大學。
部委辦學的弊端非常明顯,上世紀90年代中國啟動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高校大規模合并劃轉,原業務部委管理的大學被剝離到地方政府管理,或者由教育部代國務院管理。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大學不由部委管理,部委也不樂意撥付經費。
推出985與211兩個工程的直接原因就是明確政府應該重點支持哪些高校。“985”工程源自1998年5月4日時任中央領導在北京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百年校慶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講話,2011年末擴容至39所高校。隨后教育部推出“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陸續認定112所高校。
據《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4》顯示,中央政府一年向高等教育投入2500億元左右,是否列入985和211大學,是能否優先獲得中央經費支持的重要因素。
從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來看,985和211兩個工程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首先,經費保障機制順利從部委撥付過渡到教育與財政主管部門聯合撥付;其次,大學要進入985與211兩個工程以及中央財政通過這兩個工程向大學撥款,有制度可循,雖然存在灰色地帶,但總比只能靠拍腦袋、走后門要好得多。
動議985工程到今年開始廢止相關文件已經有16年過去了,這兩個工程也重塑了中國高校的競爭格局。985、211原本是重點建設一批高校的平臺,但因入選的學校相對優質,成為影響大學社會聲譽的重要因素,985、211成為一個大學的身份標準,能否入選這兩個工程,直接決定著這個大學的考生生源、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的好壞等,985、211還成為上海等地應屆生落戶評分權重的決定因素。
這兩個工程雖然重要,但評選過程卻很難平衡到所有高校的利益。例如這兩個工程的評選側重綜合實力,所以政法、醫學等領域的一些高校盡管國際國內排名很高,但很難入選。同時這兩個工程傾向于向優質大學投入,因歷史原因,大學在省際間分布非常不均衡,這種經費撥付機制造成了馬太效應,飽受河南、河北、江西等省的抱怨,一些市屬大學也根本沒有機會進入這兩個名單。
由于985、211高校是明確要財政重點支持的大學,進入名單比申請經費、辦好大學更重要,同時這兩個工程的大學在財政經費撥付、項目申請方面擁有先發優勢,評選人員也多來自這些學校,經費撥付機制僵化、小圈子化。
取消985工程和211工程容易,關鍵是以后財政按何種機制向大學撥付經費?從美國經驗來看,大學獲得公共財政資助的三個主要渠道是基于項目的競爭性科研經費、基于國家科研平臺的公共科研預算經費,和州政府基于公式或績效的經常性科研經費撥款,除此以外,還有對學生的資助等。
總的來看,對高校科研的資助應該是獎勵先進高校,有明確的政策目標,自然應該有能力者獲得,申請審批程序要遵循專業化管理的原則。在科研經費的分配上,教育主管部門并不專業,所以要盡可能降低教育行政部門對經費分配的干預。
此外,對985、211的批評之一就是教育主管部門并不了解高校的需求,經費的分配機制成為高校運營的指揮棒,干擾了高校的自主運營。因此國內一些專家呼吁財政部門應該基于公式或績效分配經費,這也符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決定精神。要推進這方面的改革,需要政府逐步對高校放權,尤其要禁止教育主管部門換湯不換藥,利用復雜的績效考核辦法來分配經費,提高高校的辦學自主權,這直接決定著經費使用的效率。
(聶日明專欄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鏈接:2016高考試題及答案 | 2016高考作文題目 | 2016高考成績查詢 | 2016高考分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