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博弈】為何不能盲目選“熱門”?
2016-02-02 10:50:39搜狐教育
【志愿填報盲從“熱門”問題】
“學校要考重點,專業要挑熱門。”這句話成了不少考生的信條,假如考不上名校,也一定要選一個熱門的專業。前幾年,計算機人才備受歡迎,很多考生一窩蜂選擇了這個專業,很多學校見狀也紛紛開設了計算機專業,這使得畢業生的數量極為龐大,就業形勢當然也受到了影響。目前國內一般的計算機人才并不缺少,高級、頂尖的IT人才比較稀缺。與計算機一樣的是,早幾年來熱門專業——法學、管理學等,現在都出現了找工作難的“熱門不熱”的現象。
【實際就業與期望的差距】
與之相反的是,在報考時遭到考生與家長們冷眼相待的“冷門專業”,在招生時常常面臨尷尬的境況,由于第一志愿報考的的人太少,有時只好錄取第二、第三志愿的考生。可是畢業時的火爆程度卻讓人大跌眼鏡。例如一向不被看好的采礦類專業,就業形勢非常好,很多畢業生還沒走出校門就被一搶而光了。以西部某高校為例,據調查該校最供不應求的專業是資源勘查工程、勘查工程與技術、土木工程和測繪工程,還不到畢業時間,這幾個專業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找到了工作,其就業率達到了100%。另外,向港口航道與工程、海洋地質等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也非常不錯。小語種(如韓語、日語、德語等)專業,就業形勢也比較好。相比之下,計算機、會計學、法學等“熱門”專業就業簽約率平平,僅有50%。同時共青團中央學校部與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發布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就業水平最高的是農學專業,就業率達到了78.38%;被看成冷門專業的哲學、史學就業率也分別達到了40.35%和52.85%。
【過來人的情況】
這樣看來,選擇專業真的非常重要。有關部門對上海10所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高達65.8%的學生對自己選擇的專業表示后悔;另外,對1000個工作半年到3年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竟然有75%的人因為大學專業選擇不好而使得職業定位不明確,遭遇發展瓶頸。
【剖析現象背后的原因】
1、首先考生對自己、對專業缺乏理性的了解。很多考生都以為熱門專業就是好專業,沒有進行必要的自身評估和市場分析;甚至有考生“望名生義”,以為名字好聽就是好專業。
2、其次就是喜歡跟風。考生填報志愿及家長幫助孩子填報志愿時,常常喜歡“扎堆”。這些年哪些專業走俏,大家就一窩蜂地報考,往往憑借直覺認定這些專業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不管適合與不適合自己。這不僅給高校的錄取工作帶來了諸多的麻煩,也會使考生的錄取率降低,通水會影響到畢業后的前景。
一項調查顯示,考生中一定會報考熱門專業的占34%會考慮報考熱門專業的考生占59%;而只有7%的考生表示報考專業不會考慮其冷熱程度。可見,熱門專業的火爆,到了何種程度!
【供求原理分析】
可是,要知道在市場上,人才也是供求規律支配的。哪個行業的人才供過于求就會影響到這個行業的求職情況;相反,哪個行業的人才供不應求,這個行業的人才就會飛行受歡迎。某些曾經非常熱門的專業,例如新聞專業,在前些年,各個高校都設置了這個專業,招生太多使得幾年后此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并不理想。這就是人才飽和而導致的就業困難。由于出現人才嚴重飽和的情況,現在找工作最難的是管理類專業,例如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等,這就是“熱門不熱”的原因。
那么為何“冷門不冷”是為何呢?其實這也是供需規律在起作用。一位專家分析,冷門專業就業率提高,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科的社會需求較為穩定。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 ,一些熱門專業學生人數增加,導致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相比較而言,冷門專業的學生人數就少的多了,競爭相對較小,因此就業率就出現了穩中上升的現象。
【志愿填報建議】
對于考生而言,挑選專業其實是挑選未來所從事的職業,也是在挑選一種未來的生活方式,它關乎我們的就業形勢與發展前景。早在中國古代就有了“一技傍身”之說,其實指的就是專業選擇。這是我們人生規劃的第一步,尤其是在我國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專業的選擇尤為重要,“熱門”或許適合別人,可是未必適合你自己。因此我們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不考慮自身條件而去削足適履。
推薦閱讀:
2016高考資訊 | 2016藝考 | 2016自主招生 | 2016中國大學排行榜 | 最美校花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