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中生屢次為教材糾錯 寧愿考場“不聰明”
2014-12-29 16:23:45文新傳媒網-新民晚報文章作者:王蔚
洋涇中學高三女生陸韻把自己的網名取為“螳螂”。一個女孩子,取這樣的名字,寓意是什么呢?她說,原先人們總以為雌螳螂吃雄螳螂的“螳螂效應”是這類動物的自然現象,其實“雌螳螂吃夫”的概率極低,果真如此,螳螂早滅絕了,這只是人們的“觀察效應”。但有時,極低的概率往往會遮蔽人們的雙眼。她說,雖然她接二連三地糾出教材中的差錯或不恰當之處,但那畢竟是概率低得不能再低的事,但愿自己的“觀察效應”不會像“雌螳螂吃夫”般被以訛傳訛,讓人們對教材產生不該有的懷疑。
對周遭永懷好奇心
上高一時,陸韻偶然發現第二冊語文教材第91頁上對柳永的《八聲甘州》最末一句“正恁凝愁”的“恁”字注音為“rèn”,而正確的讀音應該為“nèn”。于是,她給編印教材的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官網留了一封信。一年后,等到下一屆學弟學妹再使用這本教材時,她特意跑到低年級教室去問了一下,結果發現教材上的這個差錯已經得到了更正。
初次當“啄木鳥”就獲得了成功,一下子觸動了她原本就好質疑的神經。于是,陸韻對閱讀教材變得更加認真,除了學習知識,她還當起“哨兵”,隨時注意還有沒有差錯出現在課文里。
愛質疑的陸韻,生活中是個乖乖女。“我喜歡手工折紙,還喜歡制作軟陶工藝。今年圣誕節前,我還剪了幾個窗花,小刀刻出的雪花飛舞煞是好看。現在高三了,休閑時間不多,也算是忙里偷閑,給緊張的神經片刻的放松吧。”陸韻說,她的另一個愛好是長跑,這倒與她“乖乖女”的特征有些“南轅北轍”,這學期的校運會上,她拿到了年級的女子800米冠軍。她的夢想是上了大學,去參加一下向往已久的上海馬拉松比賽,實地感受那種追風奔跑的刺激與灑脫。
廣泛的興趣愛好讓陸韻對生活和學習充滿了熱情與好奇。“這或許也是我平時比較愛琢磨、質疑一些問題的原因吧。”她說,假日里跟著家人去天南海北旅游,自己也會用一雙探究的眼睛,對周遭一景一物多一份好奇心。比如,去承德避暑山莊,她發現“避”字是一個錯別字,是康熙皇帝無意寫錯了還是有意為之?再如,有一次去滁州,發現瑯琊山山門上的匾額赫然寫著“瑯耶山”,記得語文課上學過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里面明明寫道“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這又是怎么回事?難道蘇軾也寫了錯別字?這又一次促使她去查找資料考證原委。
為執著寧愿“不聰明”
因為長了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陸韻總能找到不太為別人注意的問題。
去年,陸韻在牛津上海版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英語(課程)課本(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二單元第三課《植物的趣味世界》中看到這么一段話:
“the lotus, a near relative of water lily,is such a plant. It has a long white root, in which there are many holes. In Asian countries, lotus roots and seeds are often cooked and severed in meals.(荷花是一種與蓮花有近親關系的植物。它有一條又長又白的根,根的里面有許多孔。在亞洲的一些國家,荷花的根和種子經常被烹調和食用。)”
她說,以上這段文字是說“藕是荷的根”,但是在小學的自然常識課上,老師明明說“藕是荷的莖”。因此,她及時請教了學校生物老師沈潔心,沈老師果斷地對她說:“你是正確的。”回家后,她又上網認真地檢索了一番,查到“荷花根狀莖白色,稱作藕,橫生泥中,長而肥厚,截面多孔”“荷,也稱蓮,地下莖稱藕”等釋義,說明藕是荷的根狀莖,根狀莖屬于地下變態莖,其分類有塊莖、球莖、鱗莖等,顯然英語課文中的表述并不準確。
對于陸韻的挑錯,洋涇中學英語教研組組長安卓不僅仔細地去核對了資料,還發動老師們展開討論。安卓說:“我認為像陸韻這樣的孩子真的精神可嘉,有些同學即使發現教材中有模糊地方也不會頂真,更不會去認真查找資料加以核實。尤其是對教材質疑,作為中學生敢于提出來,這是需要勇氣的。”
陸韻說,除了個別地方存在差錯,她對于現在的牛津版教材也不太滿意,覺得除了學點單詞和語法,教材上的課文真的不怎么吸引人,有的很幼稚,有的故事一看就是生編硬造出來的。而且,在介紹新興科技時,竟然還在用MP3等作為例子,真的太out(過時)了。
然而,太過于較真的陸韻,也給老師留下了一個“不好”的感覺。老師發現,這名學生在考試做選擇題時會出現空題,而不是像其他同學那樣遇到不會的題目就隨便憑感覺填一個答案,但她卻寧可做不出也不亂選擇。這種認真和嚴謹固然可嘉,但在考場上未免有點“不聰明”。但陸韻就是這么一個執著的孩子。
獨立思考不畏權威
除了英語教材,陸韻還發現了語文教材上多個不當之處,如: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三年級第一學期語文課本(試用本)中第90頁第13行“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中,缺少了后半個單引號。
同冊教材第130頁第5行“微風過處,送來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比朱自清先生所著原文多了一個“了”字。
同冊教材中有一首牛漢先生的詩《悼念一棵楓樹》。牛漢先生已于2013年9月去世,可這本教材是2014年7月編印的,作者注釋一欄中的生卒年標注為“(1923- )”,顯然是編輯沒有及時補注牛漢去世的時間。
再如,高一年級第一學期語文教材彩頁中有一張有關“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照片。但是,當陸韻按照老師布置的實踐作業到虹口區尋訪魯迅公園里的魯迅紀念館時,卻沒有找到相符的場景。紀念館的講解員告訴她,這張照片的場景不在魯迅紀念館,而是在山陰路上的魯迅故居里。果然,她在山陰路大陸新村魯迅故居的二樓看到了這張照片所拍攝的房間。“所以,教材對照片的地點標注錯了,應該改為‘魯迅故居’。”陸韻說。
面對接連發現的來自教材中的差錯,陸韻說:“我平時會把教材中的一些細節以及與印象有出入的問題摘錄下來,再去尋找相關的資料進行考證。”她坦言,自己也不是別人所說的教材“啄木鳥”,只是喜歡較真一些罷了。
洋涇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吳穎芳對陸韻的“吹毛求疵”十分贊賞。她說:“很多學生甚至教師也不會去關注教材的差錯,尤其是在當今浮躁心態彌漫的環境下,能保持這樣的質疑和探究精神是不容易的,也是需要肯定和弘揚的。”而在洋涇中學校長張少波看來,中學生敢于給教材糾錯、向書本質疑,本身就體現了一種獨立思考和不畏權威的精神,這對于培養創新素養是大有裨益的。
善于發現生活之美
“我覺得,積極樂觀的人才更熱愛生活,才善于發現生活之美。”陸韻說,好比下雨天看雨的姿勢,正著頭、側著頭、仰著頭,會看見不同的雨,獲得不同的雨中情感。
剛進高中時,陸韻很內向,不太愛說話。學校組建興趣社團,她報了心理社,一個學期后就當上了社長,統領著全校40多名心理愛好者。她說,這樣的轉變也是源于“發現”的眼睛。因為她發現只有積極與人相處,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她發現只有不斷地把自己的好奇心和興趣愛好與別人分享,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也才能獲得更大的心理滿足。
愛發現、愛鉆研的陸韻,在進了心理社后還增添了不少創新意識。有一次的心理課是講男女性心理問題的,陸韻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課堂上模擬了一場婚禮。“當時我和另一名男生當司儀,現場請了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充當‘伴侶’,讓他倆在婚禮進行曲中步入‘殿堂’,互相表白永遠的忠貞不渝,且一定要向對方宣誓,無論貧窮貴賤、健康殘疾,都要永遠地愛著自己的愛人。”她說,在“婚禮”過后,課堂上模擬的“家庭生活”是給洋娃娃包尿布,“這個創意是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體會當家長把孩子拉扯大的艱辛,同時也是了解不同性別孩子的生理差異。”
陸韻清楚地記得很小的時候問過父母,自己究竟是哪里來的,那時大人們普遍的回答會是“垃圾桶里撿來的”“買菜搭來的”。但現在她發現,家長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已經變成了“充話費贈送的”。她說,對于這么簡單的生理常識,中國的家長往往會選擇模糊,但如果孩子也是稀里糊涂,直到青春期也不去做個科學探究,對健康成長肯定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