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家長:以“大朋友”的身份陪伴在孩子身邊
2014-10-21 13:40:31北京考試報
眼下,高三生大都已在學校老師的專業指導下,適應了高三的生活節奏,正在為上半學年的又一次“大考”——期中考試做著準備。然而一部分考爸、考媽卻始終沒有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相關人士建議,考生父母要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家長架勢,學著放下身段,以“大朋友”的身份陪伴在孩子身邊。
調整心態,轉變角色
“我這閨女以前大大咧咧就像個假小子,可一上高三就變得特敏感。現在我和她爸爸說話得特注意,稍微說重些,她就躲起來抹眼淚。”考媽張女士覺得女兒突然變得特別脆弱,不禁事兒。孩子月考有兩個科目成績不太理想,她多責問了兩句,女兒就眼圈泛紅,之后就關起門不再和她交流了。“我多問問也是關心她,想搞清楚問題出在哪兒,看看能怎么幫她一把。”張女士無奈地說。
記者從部分中學老師處了解到,高三階段,由于課業和心理壓力明顯增大,不少考生會表現得焦慮、脆弱。遇到這種情形,父母要給予孩子包容、理解和及時的寬慰,如果以強硬態度應對,很可能會在不經意間使孩子與自己越來越疏遠。
考生父母確實很不容易。在外有工作要忙,回家后除了要打理日常的飲食起居,還要關注孩子各科學業的完成情況,多種角色下,如果心態轉換不好,往往會事與愿違。北京市第166中學心理老師張瑤表示,大多數考生現在還是未成年人,在多重壓力作用下出現情感脆弱的表現不足為奇。這個階段,父母要承擔起孩子心靈守護者的重要角色。親子間順暢、和諧的溝通,是各類問題得以解決的基礎條件。因此,父母要平和地陪伴在孩子身邊,學會以“大朋友”的身份傾聽孩子的苦衷和訴求,了解孩子的情況,清楚問題出在哪里,在找到明確的“糾偏”方向后,幫孩子盡快脫困。
擦亮雙眼,及時鼓勵
全年的備考路上,考生要經歷的大小考驗不計其數。如何讓孩子一直保持前進態勢,是考爸、考媽們關注的又一熱點問題。
“能順利考入理想專業,除了自己的努力付出外,還要歸功于爸媽長期的信任和鼓勵。”北京建筑大學的顧鑫悅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并不拔尖,高中階段能一直保持成績、狀態穩中有升,得益于父母的鼓勵型“伴讀”。
小顧回憶說,進入高三全面復習階段后,在各科目具體的學業上,父母并不能給她提供太多幫助,但每次考試結束后,他們都會專門騰出時間,認真記錄試卷中的錯誤。之后,父母會詳細指出小顧在哪些學科上又犯了相似的錯誤,提出建議,而在有了改進的地方給予肯定。在父母的鼓勵下,小顧的進步能得到及時認可,并找到問題及時解決,學習勁頭越來越足。
考生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鼓勵孩子,使孩子在正能量的推動下持續前行。北京市第24中學高三老師李鵬表示,親子間的良性互動往往要依托于雙方的信任和肯定。高三生在學業、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強大的自信是攻堅克難的重要推動力。父母可通過言行,潛移默化地向孩子傳遞積極、陽光的心態。此外,父母還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日常動態,無論孩子在哪方面取得了進步,都要及時肯定。當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時,自身的潛能會被激發出來。
保持常態,靜心陪伴
家有高三生,父母在有些方面要適當作出改變,而有些方面則無需刻意調整。
上屆考生王倩的爸爸為了給她創造一個安靜的復習空間,曾給全家下達了一個晚飯后的“禁聲令”。據小王講,那段時間,她覺得家里的氣氛很詭異,每到晚飯過后,家里就會變得特別安靜。平日酷愛戲曲的爺爺、奶奶放棄了看電視的習慣,過回了頭戴耳機、一人一個收音機的“苦”日子;父母也躡手躡腳,生怕弄出什么大聲響,影響到她。然而,家人的一番好意卻讓小王自責不已,壓力越來越大,最終向父親提出了“抗議”。
記者從部分中學老師處了解到,往年總會有一部分考生父母刻意給孩子打造出一種“真空”的學習環境,而這樣的安排,往往會讓孩子感覺很不自在。
高三這一年,很多考爸、考媽比孩子還緊張。一些父母會憑借臆斷,單方面地認為改變生活常態,更能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關懷。殊不知這種焦慮情緒誘發的改變,會在不經意間影響到孩子。北京市第二中學分校老師魏興建議,在孩子沒有提出特殊需求時,高三生父母無需刻意改變全家原本正常的生活狀態,注意維持和諧的家庭氛圍,靜心陪伴在孩子身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