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 又是一次人生“大考”
2013-06-18 10:28:18南方日報
2013年高考結束啦!但考生和家長仍然難以松懈,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是高考后的另一道“關卡”——填報志愿。據省考試院介紹,廣東高考預計6月26日左右放榜,考生最為關注的志愿填報工作將于6月底開始。錄取將從7月6日持續到8月23日。考生和家長應該如何選擇學校和專業?在報考過程中有哪些技巧?如何把高考分數“花”得真正“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教育周刊將與您一起探討。
“平行志愿”排序很重要
目前,全國各地在填報志愿和錄取方式上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形式——順序志愿和平行志愿,而這兩種報考方式有著不小的差別。今年,廣東繼續在本科第一、第二批次推行平行志愿,相當于每名考生都擁有6個“第一志愿”。但專科層次及提前批、藝術類招生,暫不實行平行志愿。
據了解,我省實行“平行志愿”錄取方式多年,“平行志愿”的設置減少了考生填報志愿的風險、降低了高分考生落榜率。但是省考試院專家提醒,“平行志愿”并沒有杜絕風險,考生在填報志愿時仍需加以注意。
考生擁有6個“第一志愿”
今年,廣東將在文史類、理工類的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A類、B類院校)實行平行志愿,即相當于每個考生都擁有6個“第一志愿”。參加提前批錄取的本科院校及專科層次的院校,體育、音樂、美術類院校(專業)暫不實行平行志愿。
實行平行志愿投檔錄取的本科各批次,均設置第一、第二兩個院校志愿組。每個院校志愿組設A、B、C順序排列的三個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設六個專業志愿和一個專業服從選項。實行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每批次錄取結束后,視院校未完成招生計劃的情況,省招生辦公室組織當批次未被錄取的考生進行“征集志愿”,組織高校進行二次錄取。征集志愿也實行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錄取存在一定風險
“平行志愿”錄取方式是否就高枕無憂呢?《高考報考學》作者姜萌認為“平行志愿”也存在一定的風險,考生填報志愿的時候注意不要冒險激進,如果學校志愿間沒有拉開梯度就會使自己的檔案無法投出,所謂“梯度”一般是指同一批次內各院校錄取分數之間的差距,處理好學校志愿“梯度”使自己“可進可退”對考生來說非常重要。另一種風險就是進檔后又被退檔,一旦考生被退檔,就只能進入征求志愿錄取,按照以往情況征求志愿很難有好的學校和好的專業。考生一定要謹慎選擇“是否服從專業調劑”,不要輕易“不服從”,否則進檔后可能因為專業志愿無法調劑而退檔。
選擇專業時,對設專業級差的高校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兼顧,專業之間要有一定的“梯度”,如沒有專業級差的,那考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依次排列即可。進入大學以后,雖然絕大多數學校,都有轉專業的機會,但是比較麻煩,也容易浪費時間。
平行志愿不是絕對平等
《別讓高考報考毀了孩子一生》作者姚永清特別提示,對于平行志愿的地區,很多學生和家長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平行志愿是絕對平等的,其實不然。
比如說一名學生報了ABCD四個平行志愿,那么他會認為這是絕對平行,把哪個志愿放在第一個、第二個都沒有關系,其實不是這樣。平行志愿還是有順序的,首先,它會按照你排在第一個的院校進行檢索和錄取,當第一院校已經符合的時候,就會把你的檔案提走,那么其他的幾個學校就不會被錄取。因此,在填寫平行志愿表時,一定要注意按照自己的意向,把平行志愿的ABCD四個學校進行排序。
“要仔細了解‘平行志愿’投檔的方式,不要自顧理解投檔規則。”姚永清說。一是注意志愿有先后順序,是按順序依次檢索來確定的,因此考生志愿的順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考生非常想就讀某校,建議A志愿填報該校,而非常穩妥能夠考進的學校填入后面的志愿。二是注意平行志愿投檔采取一次性原則,一個考生在同一批次只能投檔一次,所有檢索分檔好的檔案都是同時投出去的,各校錄取也是同時進行的。如果投進A學校被退檔后,不會再投進B學校,只能進入征集志愿。
提醒
警方教你識破高考招生騙局
七大詐騙手法須謹防
2013年高考已經結束,廣州警方提示,高考前后是各類高招詐騙高發期,在此提醒考生家長,收錢幫上大學的全是騙局。為防患于未然,提醒廣大家長和考生提防以下七種詐騙手法:
1.混淆概念。騙子往往利用家長們不了解成人教育招生與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區別,將成人教育招生忽悠成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事實上,成人教育招生只要注冊就能入學。
2.利用“內部指標”行騙。騙子偽造文件、印章,設立報名處和咨詢電話,假扮高校招生人員。和家長見面時,他們往往會拿出一些偽造的證件和學校的空白錄取通知書,謊稱手中握有某些高校“內部指標”,要求家長先付一部分定金。
3.以軍校招收地方生名義詐騙。騙子謊稱軍校有地方指標,可以成為部隊學員,欺騙考生家長;有的犯罪團伙甚至偽造印章和部隊證件,辦假軍校從中牟利。軍校其實和其他高校一樣,除收取國家規定的費用外,不會收取考生任何費用。
4.以“自主招生”為幌子行騙。騙子利用自主招生政策誤導家長,聲稱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數線,花上數萬元即可搞定。實際上參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達到規定分數線后,經各地招辦統一辦理錄取手續。
5.利用招錄“特長生”詐騙。在高考錄取過程中,特長生可以視情況加10分至30分,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用特長生可以加分為誘餌,聲稱自己能通過關系將考生以特長生的名義“辦進”高校,或者提供“特長生”資格證書,但是需要交錢。
6.打著“補錄”旗號行騙。騙子利用考生及其家長不熟悉招生程序、規定的弱點,打著“補錄”旗號行騙。實際上,各地招辦對落榜考生會進行網上公開征集志愿錄取,不再打電話,更不會派人找家長。
7.利用錄取信息進行詐騙。不法分子鉆家長和考生信息不暢通的空子,通過查詢功能了解錄取情況,本屬于正常投檔和錄取的,卻向考生家長邀功請賞,稱錄取過程中是由于他找了朋友,花錢疏通關系,考生才被錄取。
填志愿如何“功德圓滿”?
緊張的高考結束了,考生扔開書本開始“狂歡”,“一級戰備”的家長也解除“戰時狀態”。然而,現在松懈還為時過早,順利填報好高考志愿才算“功德圓滿”。因為高考志愿填報不僅意味著大學四年學什么,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人職業生涯的起點、人生方向的抉擇。
如何選一個好學校報一個好專業,成為學生、家長和學校共同關注的問題。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掐著院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報考,很容易出現不能學習心儀專業的問題。”高考報考專家王海濤分析,許多考生和家長都認為,考分應與學校對等,高分就該上好學校。“其實,最好的學校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差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專家建議,對家長而言,填報志愿時要著眼長遠,與考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相結合。如果孩子的未來目標是專業型職業,如工程師、律師、醫生、會計等,那么,應該直接報考對應專業;如果孩子未來的目標是能力型職業,如銷售,可以學習市場營銷,也可以學習工商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來考慮“轉專業”或“轉行”,專業選擇要格外慎重。向“專業型”轉很難,比如會計轉醫學;向“能力型”轉則相對容易,比如電氣工程轉市場營銷。
追求“綜合效益”最大化
小李從小就對文學感興趣,在填報志愿時,他想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但父母認為,中文專業太“冷”,以后不好就業,建議孩子學金融,最終,小李被一所財經類院校錄取。入學后,小李沮喪地發現,大學里的自己被各種數據圖表包圍,一點兒都不喜歡。勉強畢業后,小李找了一份銀行信用卡銷售工作,但既無興趣,更無業績。幸好還有一點文學底子,他應聘到一家網站做編輯,但由于沒有系統學習相關知識,一切還得從頭學起。
填報高考志愿,家長和考生往往陷入這樣那樣的糾結:是選學校還是選專業?選“熱門專業”還是“冷門專業”?是就業優先還是興趣優先?是選擇偏遠地區的好學校,還是選擇大城市相對薄弱的學校?
其實,高考志愿填報從來不是“單項分”取勝,而是要綜合取舍,追求目標最大化。
先說選學校還是選專業。“建議考生填寫志愿時,對于院校,將能考上作為第一位考慮;對于專業,將興趣作為第一位考慮。”專家指出。而當出現“兩難”時,是選擇好大學中不太理想的專業,還是選擇一般大學中的心儀專業呢?
《高考報考學》作者姜萌建議,如果考生本人非常想報某個專業的話,“保專業”比較好,因為這樣學習會更加有動力,職業方向也更明朗;如果考生本人也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那么,“保學校”比較合適。因為一所大學的氛圍對學生成長至關重要,在大學中,如果有轉專業的可能,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再說“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的糾結。專家指出,首先要明確的是,“熱”和“冷”是發展變化的,現在的冷門,幾年后可能變成熱門;現在熱得不得了,幾年后可能供過于求,難以就業。因此,不能靜止地看待問題,而要以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規劃為依據,用全面、發展的眼光來認識。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機械地認為錄取分數高的專業就是“好專業”,錄取分數低的專業就是“差專業”。
在很多家庭,父母和孩子在高考志愿填報上經常發生“沖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就業優先”還是“興趣優先”。家長認為,有個好的就業前景,比什么都強;孩子則認為,學習不感興趣的專業,實在是痛苦之極。“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事實——未來是孩子自己的,無論怎么愛孩子,都無法代替孩子去生活。因此,建議以孩子的意愿和興趣為主。”王海濤說。事實上,只有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有可能獲得幸福。如果硬要去學不喜歡、不擅長的專業,能夠學習好、工作好嗎?如果就業和興趣不能兼顧,應優先考慮孩子的興趣和特長。
選專業調查論證不可少
小任從小就對生物感興趣,他的人生目標是做中國的“達爾文”。在填報志愿時,他發現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不禁一見鐘情。入學后,小任驚訝地發現,該專業竟然設置在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之下,主要課程是信號與系統、模擬電路設計等。原來,該專業的培養方向是醫療電子設備研發,和他想象中的生物學大相徑庭。
小任的苦惱,在于填報高考志愿時的望文生義,掉進了“文字陷阱”。
據了解,我國《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有多達506種專業,名稱五花八門,家長和考生不做調研,光靠字面意思猜測,是很不靠譜的。專家建議,可以通過上網查詢、電話咨詢等了解情況,最好到學校實地考察,向該專業的學生、老師了解實情,做到知己知彼,避免失誤。
另外,據知名教育學者、《別讓高考報考毀了孩子一生》的作者姚永清介紹,教育部在去年9月份出臺了最新的本科高等院校專業目錄,專業的數量和一些專業的名稱都發生了變化,報考這些專業的考生,在填報志愿時要關注到專業名稱的變化。
比如說,城市規劃變成了城鄉規劃,但是專業內容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比如說,博物館學變成了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那么像類似這樣的專業,家長和考生只要參照去年未改名之前專業的錄取分數就可以。
警惕“專業名稱”的迷惑性
姚永清提醒考生和家長要對專業有詳細深入的了解,不能僅憑對該專業的字面理解而妄下判斷。
他說,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當你聽到這個名稱的時候,可能會認為它是一個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或者是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專業,其實不然,這個專業是數學學科下面一個純數學類的專業。再如生物醫學工程,很多想學醫學,或喜歡生物的學生可能會去選擇報考,但是生物醫學工程,實際是醫學器械設備或醫學電子設備的一些研究和開發工作,比如說CT機、X光機……它更傾向于電子信息工程這樣的專業。
《高考報考學》作者姜萌認為,新興的專業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也是從其他專業衍生出來的,這些衍生出來的專業在某一個學校里的學科實力是不是很強,就值得考生和家長去研究商榷。因為有一些專業,由于學科實力不強,招生很困難,但是它換了一個新興專業的名字,就讓人覺得這個專業很新鮮,可能教學實力很強,其實它也是從別的專業轉換過來的。
■專家建議
1.選擇專業不要盲目跟風
考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切忌盲目跟風,應該更多關注自己的興趣愛好、個人發展,對各個學校的優勢學科、特色專業要“慧眼”識寶。
2.了解政策不要道聽途說
招生簡章、招生章程是學校招生錄取的依據之一,考生在選報高考志愿時,應認真閱讀各校公布的招生章程和相關錄取政策。現在網絡很發達,網上相關信息很多,但是很多都是轉載的,信息出錯在所難免,各學校之間或者學校不同年份間招生政策可能存在很大變化,因此查詢信息一定要到學校的官方網站上去查看。
3.對自己要有客觀的判斷
考生填報志愿最大的問題是容易按照自己考試時發揮的最好水平去填報志愿,高考是對知識、身體、心理等的綜合考查,與模擬考試不完全等同。另外,結合自身實際合理填報。第一,避開限報專業;第二,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填報院校和專業;第三,不要出現孩子高考圓家長未實現的夢的現象。
4.利用好填報志愿工具書
《錄取分數分布三年統計》是考生填報志愿的重要參考。填報志愿時考生應該參考該校近三年的錄取分數線,看它是否有波動,綜合三年的情況進行填報。
5.網絡填報不要泄露信息
網絡填報志愿既方便考生填報信息,又方便行政部門收錄數據,但是這一方式也會被其他人利用。建議考生妥善保管個人填報志愿的用戶名及密碼,千萬不要透露給他人,防止他人別有用心。如果個人填報志愿情況被他人更改,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
相關閱讀